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莽杀了多少自己的儿子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出生于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北沙窝庙村),新朝开国皇帝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王莽初始元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其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

    中国古代父杀子,子杀父的恶性事件,多发生于皇家。杀子皇帝的数量,终久是极少数。虽然汉武帝在奸人江充的挑拨下,杀了儿子及三个孙子,但后来后悔莫及。而王莽逼亲生儿子自杀似乎成瘾,即使在多骨肉相残的皇家,也是极特殊的。

    王莽次子王获杀死一奴,王莽严厉的责备他,逼迫其自杀。在那个时代杀奴是不需偿命的,于是有人以此对王莽唱颂歌,以为王莽有人道精神。

    在评价此事前,须先王莽逼令亲生儿子自杀,似乎只是很无所谓的事。他的四个嫡子中,除一个病死外,余三个都是被他逼自杀的。

    一,逼杀次子王获

    第一个被王莽逼死的是他的次子王获,表面原因是王获杀死奴仆。此期间正是他因哀帝外戚傅氏、丁氏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逼死儿子是因父子关系出了问题?还是因失去大权借由在儿子身上撒气?或是想借此获虚名以东山再起?不敢妄加断言。但是,可以肯定他不是为奴婢争人道,否则在他掌大权时,即使不废止奴婢制,也可以发布些保障奴婢最起码的权益(如生命权)的法令,或释放一些自己的奴婢以作示范。这些都没有,所以,说他同情奴婢,毫无道理。

    此事发生在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或稍早一些时间。王莽被排斥离京三年,其间向皇帝上书讲王莽被排斥出京的冤枉及称颂王莽功德的数以百计,而在他离京期间可以提得起的表现自己的事,就只有逼杀次子这一件事。

    二,逼杀长子王宇

    哀帝死后,王莽立九岁的中山王为帝,为防止平帝的母党和他争权,不许包括帝母卫姬来京城,平帝的舅舅皆封侯,但也不许来京城,任一卫氏族人皆不得来京。卫姬想见儿子日夜啼泣。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成年后为此报复王氏,反对隔绝卫氏,和卫家人联络,反对王莽这么作。他知道劝说是没有用的,想以鬼神恐吓王莽,派他舅子在王莽门前洒血,被发现。

    王莽为此逼自己亲生长子饮毒自杀,同时杀害卫氏全族人,只留下帝母卫姬一人。此事发生在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

    看来,王莽长子思维是正常的,是在为王家的长远利益考虑,想和卫氏拉上关系,以备将来。而王莽这时应该已经有了夺取皇位的计划,否则他不敢这样逼迫卫家人,更不敢借自己儿子的事灭卫氏满门。

    可以断定,这样的计划只存于王莽自己心中,任何别人都不知晓,至少他的长子,可能是未来的皇太子也不知晓。

    逼杀长子,可能是为了灭卫氏满门做舖垫,不过也未免过于心狠手辣。

    三,逼杀幼子王临

    长子次子都被逼自杀了,而三子王安不成器(“安颇荒忽”)幼子王临在王莽当皇帝时立为太子。

    王临看见自己的两个哥哥都在三十岁时被逼死,自己也到三十岁了,不免心中不安,不知自己会怎么死。王莽的妻子因王莽逼死儿子,把眼睛哭瞎了,在王莽妻病重时,王临在写给母亲的书启中流露了这种意思,恰被王莽看见,大怒,以为王临有恶意。

    在王莽妻死后,王莽兴狱穷治些事,又发现在王临奉侍有病的母亲时,曾和王莽妻身边的美婢原碧通奸,而原碧本和王莽也有奸情。审问原碧的结果发现,王临怕王莽发现奸情,就有和原碧合伙谋杀王莽之意(是真的?还是被重刑逼出来的?不知道。).

    王莽给王临毒酒,他没喝,自刺而死。此事发生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是王莽当皇帝失败被杀前两年。

    另一儿子王安病死。王莽嫡子全死光了。于是,王莽把原秘不示人的、他和婢女们生的儿子王兴、王匡公开,接到京城来。

    王莽是不是有逼死儿子的瘾,有此癖好,不敢断言,但是,可能肯定,王莽对自己最近的血亲也如冷血动物,逼儿子自杀只是小菜一碟。

    也许,从人性的角度说,王莽这么逼儿子自杀是最不可理喻的,因为他儿子所为远没有达到威胁他的程度。只要和儿子沟通一下,不应该需要以死为结局。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在王莽那里不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单字解释: 王 莽 杀 了 多 少 自 己 的 儿 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