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皇后用相同的手段离间敬妃与甄嬛,为什么会失败?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皇后用惯了的手段——离间计,屡试不爽。

    引诱齐妃给甄嬛下毒、蛊惑华妃对甄嬛实施打胎计划、成功摧毁了安陵容和甄嬛的姐妹情谊。

    那么同样的手段,为什么在敬妃和甄嬛的身上没起作用呢?反而使敬妃彻底站到了甄嬛的阵营?

    1、皇后的阴暗心理导致的认知偏差

    皇后由于太过在意自己的庶出出身,整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恐怕被人看不起,总想证明自己。谁若一提“庶出”这两个字,她会记恨她一辈子。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一来,皇后的眼里就只剩算计和提防了,装不下其他的东西,自然也看不见美好的事物。

    皇后前期得手的次数太多,导致自己有点盲目。用惯了的手段,思维固化,不再认真思考,没做出更优秀的方案。

    她以为敬妃和甄嬛会如同其他人一样,只要经她这么一挑拨,必会分崩离析、势如水火,自己又一次坐收渔翁之利,真是无比的美哉、乐哉!

    可她是真的不知道,人和人是有区别的。经验使然,导致自己的误判,轻敌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彻底将敬妃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甄嬛如虎添翼,宫斗水平节节高升!

    皇后甚至以为她的屡屡得手,是因为自己能力超群,技高一筹。

    但她周围的人都知道,若不是太后对她的帮衬、庇佑、袒护,甚至是纵容,她会有今天的地位和荣耀吗?

    但她早已形成的认知偏差,根深蒂固,不会反思,根本想不到这些层面。只是一味地作茧自缚、自断后路。

    果然,偏科是不行的,首先得知世故才能有选择世故或不世故的能力。

    2、敬妃的人品过关

    甄嬛不得已去甘露寺修行,托付敬妃照顾胧月。

    当然,甄嬛也是借机拉拢敬妃,但主要还是敬妃的人品过关。

    了解敬妃一定会善待胧月,视如己出,干不出像华妃那样利用幼子争宠的勾当。

    敬妃熬了这么些年,有了胧月,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殊不知,生活充满了意外和不期然。

    甄嬛被废,竟然还能回宫,一旦要走胧月,自己又要过那种宫里数砖头的寂寂日子,想想都可怕。

    一直孤独下去还可忍受,怕的是有人曾使自己不再孤独,偏偏还要被人强行终止这种快乐。

    先苦后甜满怀期待,由甜入苦难上加难。

    敬妃恐惧心一起,皇后便抓住了机会。

    请安大会上,常常“好心提醒”敬妃:“等熹妃生产之后,胧月公主也该送回永寿宫去。你这个养娘再亲,到底也比不上人家亲娘。”

    几番刺激下,敬妃终于行动了。

    举报槿汐和苏培盛的特殊联系,拉槿汐下水,借机毁新甄嬛的名声,打击甄嬛的势头。

    此事一出,皇上犯了难,不知如何处置为好。

    皇后主张严惩,敬妃持中不言,甄嬛身份尴尬,不便表态。

    就是因为敬妃在这种境况下,仍然保留了做人的底线,皇上才会有机会问及端妃的意见。

    如若敬妃当时便主张严惩,便没了端妃出力的机会,槿汐就会在慎刑司一直劳累下去、被折磨致伤。

    事情平息了之后,甄嬛找来敬妃对质,敬妃也不辩驳,敢作敢当,任由甄嬛处置。并且表明,自己只为皇后做这一次,唯这一次。

    可见敬妃并没有被蒙了心窍、新了良心。拉槿汐下水,是想让甄嬛自顾不暇,没精力照顾胧月,使胧月能在自己身边多待几年。

    甄嬛最初回宫的时候,胧月不搭理她,她便去端妃那里打探敬妃的表现,是不是敬妃故意使新不让胧月亲近她。

    端妃说了一堆敬妃的好话,说眼下敬妃的心不安哪,但她是个明白人,待胧月极好。胧月生病那次,敬妃几天几夜都没有合眼。

    若是胧月留不住了,恐怕敬妃也要伤心伤了。

    又拿自己和敬妃的处境对比,说道:“将心比心,如果要是现在襄嫔活过来,找我要回温宜,我也是万般的不情愿哪。”

    甄嬛一听,心里总算舒服了点。

    最后端妃劝慰甄嬛:“你现在是以钮祜禄氏的身份入宫,莞嫔甄氏的女儿你要少沾染,才会少些闲话呀。”

    端妃是了解敬妃的为人的,所以才以“甄嬛换了身份”这样的大事劝诫甄嬛,暂时放下,别伤了同敬妃的感情。

    恐怕也是端妃的一席话,对甄嬛日后能那么快地做出取舍,原谅敬妃的所作所为,起了不小的作用。才不致情急之下办错事,酿成大错。

    3、甄嬛的见路不走

    作家豆豆写的《天幕红尘》中,主人公叶子农常说的一句话:见路不走!

    意思是不走寻常路。

    若是寻常人,别说让敬妃继续抚养胧月了,能和敬妃保持点头之交就不错了,原谅她都是不可能。

    但甄嬛就是女主光环大,不是普通人。

    能在这么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分析出哪条路适合自己,受益最多。

    若和敬妃撕破脸,强行要回胧月,自己的队伍就少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而且,再经过皇后的趁虚而入,敬妃八成会成为皇后的队友。

    到时候不仅胧月怨恨自己,还会腹背受敌,能不能护得胧月周全都难说。

    甄嬛洞悉了敬妃的真实动机,所以才能忍痛割爱,交由敬妃继续抚养胧月,直至胧月出嫁。

    自从甄嬛拉拢来敬妃这个得力的队友,皇后就频频崴泥。

    祺贵人告发甄嬛和温实初在一起,敬妃可是在大会上替甄嬛说尽了好话,不惜顶撞皇上。在那样的关键时刻,任何人的任何一句话都是会影响皇上的想法的。

    以前的敬妃虽然没有敌对皇后,但也不是明显地帮衬甄嬛,多数时候都是说几句不咸不淡求情的话。

    自从皇后的挑拨、甄嬛原谅她之后,敬妃便是从地下转为地上的帮手,也不用再避讳什么,敢直接杠皇后了。

    敬妃发现了三阿哥对瑛贵人不轨的行径,从此让三阿哥在皇上那里丢了威信力,也就是间接为扳倒皇后做了铺垫。

    最厉害的一招是:由胧月出面指证皇后对甄嬛的撞击行为,导致甄嬛流产这一事实。

    敬妃因为自己告发槿汐和苏培盛的事,甄嬛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还把胧月让自己抚养。

    敬妃于心不安,着实对甄嬛有愧,总想弥补。

    所以就三番五次地劝告胧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护熹娘娘,别让皇额娘欺负了熹娘娘!

    同样的话反复说、反复说,让胧月形成了条件反射,用的时候脱口而出,就显得自然无比了。

    是啊,任谁也不会相信一个6岁的孩子会撒谎!

    胧月给了皇后致命一击,说到底还是敬妃的功劳。

    皇后的认知偏差真是限定了她的前路,用同样的手段去对付所有人,高开低走是早已注定了的结局。

    单字解释: 皇 后 用 相 同 的 手 段 离 间 敬 妃 与 甄 嬛 为 什 么 会 失 败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