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种阳谋,挺好使的,但袁绍为何不用呢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阳谋,其实就是明着坑你但你就是没办法躲过去的套路。像这样的阳谋,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很多,如二桃杀三士、推恩令、金刀计等。

    其实,广为人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一种阳谋。把老大拽在手里,然后借此去调摆其他级别低一点的老大,这不是阳谋是什么。

    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在曹操同志身上开始传播开来的,但在此之前,类似的事情其实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董卓进京后,其实不就是一直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再往前数,霍光辅政其实在本质上讲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这种事情,大家把本质逻辑想清楚了,就会见怪不怪了,历史上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说法不同,本质其实是类似的。外包装不一样,内容差不多而已,或者就叫“换汤不换药”。

    汉末天下大乱,北方霸主袁绍其实比后来打着天子旗号大行其是的曹操更早接触到这个阳谋建议,前有董卓、后有曹操,为何身处中间的袁绍偏偏没有选择这么好使的阳谋呢?是袁绍自身认知和觉悟跟不上?还是另有隐情呢?

    咱不主观臆断,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际情况来理性分析,看看袁绍到底应不应该实施这个阳谋?

    袁绍版“迎大驾而令天下”

    大家还记得推荐信、名片、背书这些概念吗?觉得它们好使吗?绝对好使,它们很多时候能让你事半功倍甚至水到渠成。其实它们都是身份、名分的衍生品,而身份和名分则都是秩序和规矩(也就是周公定下的“礼”)的衍生品。这些东西在游戏规则之内,就相当于内部通行证一样的。

    袁绍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从韩馥手里“敲诈”到整个冀州,其实主要还是靠他们老袁家“四世三公”金字招牌的背书。你让曹操这个阉宦子弟去敲诈或者忽悠韩馥试试,看看韩馥会不会把冀州拱手相让,绝对是“你以为你特别是谁”、“给我狠狠揍,揍到他亲妈都认不出他为止”、“老子就算把冀州喂狗也不愿好了他”等连环暴击。

    袁绍家“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就好比我们今天一个百年品牌一样,它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很有实力的代理商,品牌创始人的后代走到哪里都好使,因为他们才代表这个品牌的继承权和拥有权,其他人永远都只有使用权。

    袁绍背后的袁家代表着顶级士族的品牌,能稳压他一筹的只有皇权那个品牌了,这个品牌的使用权现在拽在董卓手里,五年后会被一个名叫曹操的棒小伙夺标了。

    袁绍在做了冀州牧后,以广平人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魏郡审配为治中、钜鹿田丰为别驾;南阳许攸、逄纪、颖川荀谌皆为谋主。水涨船高,你老袁的位置升级了,给手下的兄弟们也安排安排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人基本囊括了河北、南阳、颍川等地的士族集团,和刘秀当年创业的情况是不是极为相似?同时也说明袁绍在当时的士族圈子内呼声很高、影响很大。

    事业升级之后,和自己身边的核心班组成员聊一聊战略计划、发展规划之类的问题,这是很多大老板喜欢干的事情,也是必须干的事情。

    在袁绍取得冀州之后,时任骑都尉的沮授就向袁老板递交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方案,其中的详细内容就是: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当然,咱们都是成年人也基本都是职场人,知道给领导提方案和看法,是不能硬邦邦地直来直去的,先得有铺垫,后要给领导信心或者目标。

    沮授那么聪明的人,自然很会干这种事,所以他在给袁绍提这个方案之前,先是很好地给正春风得意的袁绍铺垫了一下,大致意思是:老板你是有名的少年英才,年纪轻轻就进入中央工作了,名头很响、能力出众,品质有保障。这次吓跑韩馥,轻取冀州,更加让天下人看到了您的影响力,也再次证实了您的实力。

    沮授最后收尾的意思就很简单了,大致是“只要能按照我的方案来,凭借您的能力和实力,要不了几年,您就天下无敌了。”

    这里顺便一句,沮授可以说是袁绍阵营之中,载于史书的那个最厉害的战略家了。大家别小看他上面那几句话,寥寥数语,却基本上为袁绍勾勒出了一套十分清晰、可行的战略思想:据河北之地对天下成俯冲之势,凭借河北人口和兵源天下的优势,利用好你袁家的背景,再把汉室正统那张王牌抓到手,后面几乎就是稳赢了。

    那沮授的这个方案或者意见,袁绍到底听进去了没有呢?其实袁绍还是听进去了,他听完了之后,对沮授所言就表达了高度的认可,说:“此吾心也!”

    而且袁绍真不是说的职场假话、套话,因为沮授的意见中,除了“迎大驾而令天下”这一点外,其余的话,之前袁绍和曹操在探讨战略规划时,基本上都说过了。就算是“迎大驾而令天下”这一点,袁绍没有亲口说过,但他却早就这么做过了,比如他和韩馥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不就是这个目的?

    所以,有很多人自己没有整明白活,老是黑袁绍没整明白,放着这么好的金点子不用。其实,人家袁绍一直智商在线,活得相当明白。真实的袁绍其实是一个很少在战略上犯错的人,甚至比曹操犯的战略错误都少。

    袁绍为什么没有“迎大驾而令天下”?

    沮授在阐述完他的意见之后,袁绍回答的是“此吾心也”,而不是“甚合吾意”之类的话,这说明沮授那番话简直就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那么,他后来为什么就没有“迎大驾而令天下”呢?

    这里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事,那就是当别人同时向你表达多个意思的时候,你的潜意识里一定选取你最爱听、最满意的话听,其他自然地沦为了配音。

    沮授其实跟袁绍讲了两个意思:“据河北以争天下”和“迎大驾而令天下”。这两个意思其实袁绍都是认可的。但要说哪个意思更能击中袁绍的兴奋点呢?那必须得是第一个意思。首先,两人的意见不谋而合,这是找到了知音呀;其次,袁绍刚取得冀州,这是第一个意思的一个巨大成就。而在第二个意思方面,他才经历了拥立刘虞被拒的失败。一边是成功,一边是失败,大家说袁绍会把热情放到哪边?最后,第一个意思有刘秀那个成功案例做背书,影响力和说服力都极强。

    袁绍在听沮授意见的时候,更兴奋于沮授的第一点意见,而不自觉地淡化了第二点意见,这也许是袁绍后来没有刻意去“迎大驾而令天下”的原因之一。但这不是主要理由,也不应该成为主要理由。

    那么,袁绍后来没有刻意去实施沮授“迎大驾而令天下”的意见,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咱们仔细捋一捋,咱们要实施一个方案,是不是要先考虑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那咱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分析。

    当时的天子是谁?著名的汉献帝刘协。这个命运多舛的天子正在淫威十足的董卓那里当傀儡皇帝,而董卓则缩在帝国的大西北作威作福,对于袁绍来说,多少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当时叫袁绍去迎回天子有点不太实现。

    另外,从恩怨情仇的角度来讲,袁绍也不想甚至不能迎回刘协这个天子,原因如下:

    第一、当初董卓废黜刘辩、改立刘协的时候,袁绍在大殿之上与董卓拔剑相对,给刘协投了反对票的。虽然袁绍不是针对刘协,而是针对董卓,但从明面上来讲,袁绍和刘协之间的君臣关系还是比较尴尬的,以前你为了照顾自己的情绪和利益,说我不适合当皇帝,现在又把我迎回来,当菩萨一样供着,这不打脸吗?

    第二、董卓西迁之后,把袁家一家人都给杀了泄愤。虽然这事实际上是董卓干的,但当时明面上刘协是皇帝,政令是出自他的手和口,这一点上,袁绍心里也比较膈应。

    第三、袁绍已经多次得罪了刘协政府,释放了比较明显的“不承认刘协政府”信号。

    比如董卓当初想跟关东群雄和解,派出了大一批士族高官一路向东来当说客。结果袁绍因家仇的原因,和弟弟袁术把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人全给弄死了(这件事情上也可见袁绍城府之深,他一直都是指使别人动手,只有他那个傻弟弟才会亲自动手)。不管怎么说,这帮人在名义上都是汉臣,是钦差大臣,袁绍杀了他们,相当于和朝廷公开结梁子。

    又比如袁绍为了拉拢他弟弟袁术和他一起拥立刘虞,曾写信说“汉献帝不是先帝血脉”、“刘协是杀他全家的仇人”等不合时宜的话,说明袁绍自始至终都没有承认、不愿接受刘协这个皇帝。

    还比如袁绍拥立刘虞为帝,这件事简直相当于直接宣告天下了,他袁绍不认刘协这个皇帝。

    综合上述这些恩恩怨怨,袁绍是不大愿意迎回刘协的,或者说他迎回刘协的路子早已经被各种原因给堵死了。

    实现难度大和恩怨牵扯深,这是袁绍不愿迎回刘协的可行性障碍。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必要性”问题。为什么要“迎大驾以令天下”呢?从本质上不就是要争取一个身份优势吗?那么,袁绍当时的身份有没有优势呢?人家是“四世三公”的豪门话事人,优势只是没有皇权代言人那么大而已,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早已是高不可攀了。所以,“迎回天子”对袁绍来说,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它很重要,却非必要。

    后面曹操为什么对毛玠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上心呢?实际情况不同而已。第一当时刘协已经被带到洛阳附近,夺回他的难度系数小了很多;第二曹操和刘协以及刘协背后的汉室没啥矛盾;第三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只有拿到这张王牌才能号令群雄。

    这玩意好像一个游戏外挂一样,有些玩家到了一定级别,外挂对他来说可有可无,但对于有些玩家来说,他不使用这个外挂,就基本上就很难玩下去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袁绍对“迎大驾而令天下”不怎么上心的原因是,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必要的选项,而且实现难度较大,还显得比较尴尬。这并不是说袁绍没什么远见和格局,只能算是人之常情。若袁绍真是大家认为的那种目光短浅、格局低下的人,他就不会去策划“拥立刘虞为帝”那样的剧本了。

    剖析一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逻辑

    其实,同时期,贾诩的“奉国家以征天下”、沮授的“迎大驾以令天下”、毛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一个意思,都是狐假虎威,打着皇权的名义来行使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力。

    这种招术有用吗?肯定有用!不然曹操同志后来不可能混得那么顺风顺水。这玩意和我们今天“劫持人质”的效果差不多,只要你们还关心我手里的人质安全,你们就必须要对我言听计从,就算想制服我也得投鼠忌器。

    但是,大家知道它为什么会有用吗?不就是一个名存实亡的皇帝嘛,你们拿他来恶心我、要挟我,老子不吃这一套,就不听你的,你又能怎么样?

    前面说了,阳谋是一种公开的套路,它就是抓住了他人的痛点,让他人即便心不甘情不愿,也要老老实实地按它的规矩来。所以,阳谋是通过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秩序在起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诸侯真的就关心天子的死活,也不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天子就能拿那些不听话的诸侯怎么样,制约他们的是“道上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要玩游戏就必须得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庄家和其他想继续玩游戏的人就会把你挤下游戏桌面。

    当时汉室皇权虽然已经丧失了自主能力,但是毕竟在名义上还是存在的,也没有一个新的旗号、新的机构和它公开打擂台。割据天下的群雄在名义上都还是汉臣,谁要是公然不听指挥,就是破坏游戏规则,容易拉仇恨、惹火烧身。

    这玩意好比武侠小说里面那块武林盟主令牌,你不服手持令牌的人没关系,但是你不服令牌就很危险。因为谁都可以不服这块令牌,这块令牌就没有意义了,那谁拿了它都没用了。所以那些服这个块令牌的人或者也想得到这块令牌的人都会把那些不服的人干掉,以儆效尤。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把当时已经雄踞北方,成为天下霸主的袁绍封为太尉,而自封为大将军,把袁绍恶心得要吐血,但他能怎么样呢?他能因为这事举旗造反?后来还是曹操醒悟过来了,知道自己嘚瑟太过分了,才把大将军的封号送给袁绍的。

    别看这些名义、封号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但是没有它们,很多时候,你都会寸步难行的。有些东西,你信不信不重要,大多数人信才重要。

    周公发明的各种礼仪制度就是通过这种逻辑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实际上也就是团结大多数来制约极少数。有点类似我们常说的道德制约和制度制约。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也会问,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好使,也没见曹操挟持汉献帝之后,下令谁放下武器谁就放下武器过,该跟曹操对着干的人还是照样跟曹操干得不亦乐乎。这又是为什么?

    这就是每个人为遵守某个规则愿意付出的代价或者愿意承担的成本的问题,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你借着天子的名义用言语挤兑挤兑我,或者干一些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事情,我大概率都会忍。但是你借这想白嫖或者直接剥夺我的生死权利和核心利益,那我就彻底豁出去了。

    讲白了,就是大家在哪个范围不会撕破脸皮的问题,也是一个游戏的默契问题。我只在你能容忍的范围内折腾,你也只会在你不受到致命伤害的范围内忍受。

    所有的规矩和制度其实都是君子协议,它只对愿意遵守它的人起作用。它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也有相对应的能力和实力才行。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那是由于东汉的皇权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中下层社会结构之中,或者直接说是民心、民意。那些中低层官员和民间百姓哪里知道朝堂上那些内幕和背后的是非恩怨,他们判断人和事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谁守规矩、谁不守规矩。

    曹操当时参加群雄讨董的时候,因为没有朝廷编制,所以根本就没法另立旗号,只能挂靠在张邈旗下。这就是规则的作用力。因为你曹操没有编制,你若打出你曹操的旗号,那就不是讨伐国贼的正义之师了,而可能被视为反贼。这和我们现在“没有法人主体不能承接相关业务”是一个道理。

    但是这种东西会不会失效呢?会!比如有多个政权的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失效了,因为这个前提都被破坏了,人家宣布独立了,说明“天子”已经不被承认了,你还令个屁诸侯,先掰扯掰扯一下谁家的“天子”才是真的“天子”吧。还比如出现了一些有实力公然破坏规矩的人,这个也失效了,袁绍、刘备、孙权等人后来和曹操干得热火朝天的,曹操能以汉献帝的名义去命令制约他们吗?又比如大多数有实力的群体都不认可的时候,它也会失效,董卓挟天子令得了诸侯吗?回应他的是群雄讨董!最后如前面提到的,那些一心想要鱼死网破、桀骜不驯的人,这也是没用的,像一言不合就激情杀人的孙坚,你拿这个去制约他试试?

    和不讲规矩、讲不清规矩、不愿讲规矩、有能力选择不讲规矩的人,去谈不利于他们的规矩,都是瞎扯白忙活。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是百试百灵的。

    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明白,有些东西,它确实好使,但不是万能的,凡事皆有破绽,也都有盲区。

    最后讲一讲“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副作用?也是有的。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就知道了,很明显,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讲规矩的搞法,因为这是以下犯上嘛,你是挟持天子去命令诸侯的,手段明显不光彩嘛。曹操为什么一直名声不太好,原因就在这,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大家对你的所作所为都心知肚明。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其实大致说了这么几个问题: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守规矩?什么样的规矩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矩可以不遵守?什么时候、什么人要守规矩或者可以不遵守?规矩在什么时候会全面失效?以及其他。希望大家能灵活辨别和汲取,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做一个更通透的人。

    单字解释: 挟 天 子 以 令 诸 侯 其 实 是 一 种 阳 谋 挺 好 使 的 但 袁 绍 为 何 不 用 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