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安石在钓鱼的时误吃鱼饵,次日皇帝跟大臣说:这个人不可信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谈及王安石历来褒贬不一。

    赞扬欣赏之人视其为北宋改革第一人。

    但反对之人认为王安石是洪水猛兽,甚至把北宋灭亡归咎于他。

    就是这么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竟然因为偷食鱼饵惹得仁宗不满。

    甚至直接断言:此人不可重用。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安石又为什么会偷食鱼饵?

    (宋仁宗剧照)

    王安石:邵伯温眼中的罪魁祸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邵雍之子邵伯温了。

    在其著作《邵氏见闻录》中就曾记载“王安石偷吃鱼饵一事”。

    书中提到,有一次仁宗设宴款待群臣,王安石跟随其后。众人行至后花园观赏美景,侍从也早已备上茶水点心和鱼饵。

    就在众人谈笑之际,仁宗忽然发现王安石在偷食鱼饵。

    仁宗心里瞬间觉得王安石荒诞至极,简直疯疯癫癫。

    气急之下对周围大臣直言:王安石此人不可重用。

    就这样,王安石从北宋变法先锋成了偷食鱼饵的小人。

    (《邵氏闻见录》一书)

    那么书中所记载的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呢?

    突破口便在《邵氏闻见录》的作者邵伯温身上。

    先从年龄来说,邵伯温出生于1055年,而宋仁宗在1063年去世。

    也就是说仁宗去世之时,邵伯温才八岁。

    一个八岁的儿童,根本不可能亲身经历这件事。

    王安石偷食鱼饵或许是邵伯温长大入朝为官后,听同僚和朋友所说。

    既然邵伯温未亲眼看见此事,那么此事的真实性便大打折扣了。

    再从邵伯温的政治立场来看,邵伯温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甚至他认为王安石就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邵伯温的著作《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了众多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言谈举止,其中还包括王安石的一些家庭琐事。

    (司马光剧照)

    虽说邵伯温对司马光和王安石各有褒贬,但邵伯温整体上反对变法,属于司马光反对派。

    靖康之耻后,邵伯温目睹北宋惨状,开始反思灭亡根源,最终一切祸根皆归于王安石。

    邵伯温认为王安石改弦更张,擅自篡改自宋太祖以来的规章法度,致使整个北宋陷入混乱,才给了外敌可乘之机。

    (靖康之耻剧照)

    因此邵伯温很有可能在其著作中抹黑王安石,杜撰出王安石偷食鱼饵一事。

    或许王安石只是一不小心误吃鱼饵,却被有心之人恶意加工大肆宣传。

    此事也被反对派用来攻击王安石德行缺失,王安石一介大文豪却背上偷食鱼饵的罪名。

    (邵伯温父亲邵雍雕像)

    其实反对派和王安石只是政见不合,王安石本人的品性操守并无大问题。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王安石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历史上真实的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刚正不阿说一不二,得罪了不少朝廷重臣。

    朝廷反对派为了攻击打压王安石,先是反对变法措施,后又对王安石品性进行攻击。

    说王安石为人邋遢不修边幅,经常不洗脸不洗澡,身上甚至有跳蚤。

    还说他有损朝廷颜面,无颜面见天子。

    但这就能证明王安石的德行有亏吗?

    很显然是不能够的,这只能说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电视剧《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从以下几件小事我们便能发现王安石品性高尚,是古代士大夫的典范。

    王安石和夫人吴琼是青梅竹马,吴琼也是王安石表妹,两人一直感情甜蜜家庭和睦。

    有一次夫人吴琼擅自做主为王安石购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妾,王安石忙完公务回家才知道此事。

    见到小妾后,王安石便仔细盘问小妾出身。

    (王安石与夫人画像)

    小妾这才吐露实情,原来小妾丈夫在外欠债,只能出卖妻子用来还债。

    一听小妾也是个可怜人,王安石立马放小妾回家夫妻团聚。

    王安石不贪恋美色,为官也是十分清廉。

    担任地方县令期间,王安石主动走访下辖乡镇。

    了解到当地水灾频发,王安石召集村民兴修水利开挖水库,造福了一方百姓。

    后来王安石担任提点刑狱,又是破格任重刘季孙。

    在朝廷任参知政事后,王安石风光无限,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送礼巴结王安石的人络绎不绝。

    可王安石不改作风,还是一如既往地清正廉洁。

    (古人修水利图片)

    王安石告诫家人不得收受任何贿赂,不得和朝廷官员来往过秘。

    但王安石强硬甚至不近人情的官场作风,也为他日后罢相埋下了伏笔。

    1069年,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变法伊始,各种反对之声曾层出不穷,王安石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后来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悲痛欲绝,决定辞官回乡。

    (王安石变法剧照)

    在搬家的过程中,王安石要求家里众人只拿走自家东西,公家所有的东西一律不得带走。

    辞官回乡的王安石日子艰难,但也正说明他为官清廉。

    当然王安石治学读书态度也是十分严谨,经常读书至深夜。

    王安石任职舒州通判,在当地专门建造了一座“舒台”。

    每天晚上王安石在舒台通宵达旦地图书,时人谓之“舒台夜月”。

    王安石酷爱读书,一生散文、诗歌和词作名篇无数,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但就是这样一个为官清廉,文学造诣出众的士大夫,在变法以后成为一部分人的攻击对象。

    甚至不少人在品德方面诬陷王安石,王安石从头到脚简直没有一个好地方。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大人物,直到现在关于王安石还争论不休。

    支持者认为王安石是北宋最伟大的改革家,反对派则把所有浑水泼在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的一生印证了八个字,成也变法,败也变法。

    变法让王安石名留史册,也让王安石背负骂名。

    王安石成也变法,败也变法

    王安石变法其实也是迫不得已,当时的北宋急需要一场变革。

    王安石于神宗而言,其实是一根救命稻草。

    早在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间,就已经发现当时民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每逢农民青黄不接之时,地方豪强便趁机向农民发放贷款,农民为生存只得接受盘剥。

    遇到天灾人祸,地主则会低价大量购买土地。

    (古代农民剧照)

    王安石认识到了农民的惨状,变法时期提出青苗法。

    但青苗法虽然让农民不遭受地主剥削,却要受朝廷制约,很多农民纷纷破产。

    除过青苗法,王安石的很多变法措施都或多或少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

    只要变法有一点问题,反对派立马倾巢出动,全方位攻击王安石。

    但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一切都是为大宋朝廷考虑。

    然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确实在当时操之过急实行不当,甚至造成民间恐慌。

    再加上王安石在变法期间手腕过于强硬,不近人情得罪了不少同僚。

    熙宁变法短短十几年便宣告结束,王安石也只得辞官回乡隐居。

    反对派只看到变法触动自身利益,却忽视了王安石变法给北宋曾带来短期繁荣。

    变法期间,北宋朝廷不仅收入增加,而且在对外战争中屡次取得胜利。

    1085年,王安石变法最有力的的支持者宋神宗去世,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彻底走入坟墓。

    短短一年以后,王安石也在故乡江宁离世。

    不说变法本身,单就说反对派对王安石个人品性的污蔑,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结语

    在中国古代,只要涉及变法皆是议论纷纷。

    商鞅变法如此,王安石熙宁变法亦是如此。

    反对派对王安石的攻击可谓面面俱到,从变法本身到王安石个人品德修养,被抨击批判得一无是处。

    (南京王安石故居)

    在正史的记载中,王安石变法确实操之过急,甚至一度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但针对王安石的个人品德,正史并无任何明显批判,只不过是说王安石手腕过于强硬。

    从后世角度来看,反对派对王安石品德的种种缺陷记载,大多属于牵强附会,想借此打压王安石罢了。

    王安石致力于改革图强,却成为一部分士大夫眼中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最终王安石这个时代的悲剧,在南京含恨而终,带着世人的不解走完余生。

    单字解释: 王 安 石 在 钓 鱼 的 时 误 吃 鱼 饵 次 日 皇 帝 跟 大 臣 说 这 个 人 不 可 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