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三大战役,为何淮海战役公认最难打,你看看参战的国军将领是谁?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在1991年,由李俊导演执导的电影——《大决战三部曲》,一经播出,便引来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是因为在那时,电影还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娱乐方式,对于民众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更是因为这部战争历史题材的电影,基本上完美还原了当时的情形,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那一场场规模宏大、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令在场的观众无不拍手称赞;战士们奋不顾身、上阵杀敌的英勇表现,也让观众心生崇敬。

    也正是得益于这三部影片,引发了观众对于辽沈、淮海、平津这三次战役的广泛讨论。

    其中,淮海战役被公认为最难打的战役。

    这一说法从何而来?又有何依据?

    前所未有的军队

    1928年,在一处位于江西省武宁县的村落中,民众还是如往常一般,忙于耕种与劳作。

    虽然较为辛苦,但在那个风雨飘摇、战乱四起的年代,这份一时的安宁,显得是如此珍贵。

    然而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打破了这来之不易的平静。一时间,所有人都警觉起来,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有军队正在接近村落。

    按照以往的经验,军士或是征收高昂赋税,或是强收粮食物资。

    虽然心有不满,但碍于对方手中的武器,村民们只能忍气吞声。

    也正因这些军士,使得村民们本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当听闻又有军队到来时,村民们皆是惊慌失措,连忙躲进深山之中,希望借此逃过一劫。

    一段时间后,村民们估摸着军队已经离去,便悄悄返回家中。

    然而村中的光景,却令他们瞠目结舌:这支军队不仅没有肆意妄为,强征钱粮,反而在一旁的空地上安静扎营、休息,绝不打扰群众生活。

    而且,他们还主动为村民打扫卫生、砍柴挑水、耕种土地,使得整个村落焕然一新。

    这支军队的指挥官,在得知此村附近地势险峻、河流湍急。

    不仅使得村民出行不便,甚至威胁到村民的生命安全后,还自发采取行动,主动帮助村民解决这一“顽疾”。

    于是3天后,一架由石料铸就的桥梁横空出世。

    从今以后,村民们再也不用忧虑于出行问题,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村落,展望更加辽阔、丰富的世界,而非被束缚在这偏隅之地。

    看着这些军人不眠不休,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只为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村民们的心中,一时泛起无限波澜。

    在此之前,还没有哪支军队如他们一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毫无悬念的结局

    事实上,同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这支名为“红军”的军队,彻底颠覆了大众对于军队的想象。

    正因这支军队,是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并将这份关心付诸实践,为民众的生活保驾护航。

    因此,群众开始主动支援他们,哪怕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依旧选择与红军同战线,共进退。

    而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红军在接下来的多次战斗中,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其中最知名的战役,便是赫赫有名的淮海战役。

    在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解放战役中,其被公认为是最难打的战役。

    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从对方派出的将领名单中,便可见一斑。

    为了试图扭转局势,对面接连派出杜聿明、黄百韬,以及邱清泉等将领。

    其中的杜聿明和邱清泉,在1939年的昆仑关大捷中,曾成功击败号称精锐的日军21旅。

    而且二人分别毕业于黄埔军校、德国柏林陆军大学,其军事指挥能力,以及理论水平可见一斑。

    而黄百韬在实际作战上,也曾在浙赣会战中击退日军,其战略水平也毋庸置疑。

    总而言之,为了彻底扭转败局,挽回辽沈战役的失利。

    对方除了派遣诸多声名在外、能力出众的将领外,还特意调动80万兵力,并配置诸多先进武器装备,试图力挽狂澜。

    且不提那些武器,我方此时的兵力,与对方相差足足20万人。

    显而易见,对于我方而言,这场战争将会极其艰难。

    即便如此,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安康,我方非但没有心生退意,士气反而愈发高涨,势必要取得胜利,从而加快解放全国的脚步,

    在指挥官的有力指挥下,我方首先利用此处地形狭窄的特点。

    对固守于碾庄黄百韬军团,实行包抄战术,不仅是确保其退路被彻底切断,也是防止对方增派援军。

    不过,在面对足足有12万人的敌方军团时,尽管在指挥官的指示下,我方不断增派前线作战部队、加大火力攻势,利用坦克等重型武器进行掩护,成功地将对方的防御工事撕开一角。

    但是,这持续了整整2周的战斗,同样也让我方损耗了不少兵力,补给也是所剩无多,即将面临缺粮少食的危机。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受到红军照顾,得到我方帮助的老百姓,主动挺身而出,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因素。

    在得知我方缺乏后勤物资时,他们自告奋勇,将家中所剩不多的余粮尽数捐出。

    甚至不顾个人安危,用一辆辆小推车将其运往战场之上,为我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在民众的鼎力相助下,我方成功地拿下第一阶段的胜利。

    在之后陈官庄战役中,正是得益于民众的相助,使得我方在物资后勤上,再无后顾之忧。

    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战斗,将杜聿明与邱清泉的部队逐一击溃。

    而在杜聿明与邱清泉接连失利,试图从陈家庄突围之时,我方还有足够的兵力、装备以及其他资源,不仅从四面八方将其尽数包围,也能彻底切断其后路,确保将其尽数歼灭。

    这场战争的结果,以邱清泉被我方击毙,杜聿明则被我方生擒结束。

    而这场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其结局似乎已是毫无悬念。

    在这一场场战役中,我方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民的倾囊相助。

    正是因为老百姓的关心和爱护,极大地鼓舞了我方士气。

    哪怕是直面敌人的坦克部队、来势汹汹的步兵阵营,我方将士们依旧士气高涨。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为人民而战。

    无论是何等艰难的战斗,他们皆会全力以赴、不畏生死,只为守护背后的人民。

    最后,凭借着我方将领出色指挥、老百姓的鼎力相助,以及所有人的团结一心,这场战役,终是以我方的胜利作为终结。

    不可遗忘的历史

    俗话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虽然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那段历史可以被就此遗忘。

    恰恰相反,我们应将那段历史铭记于心,以史为鉴,时时督促自己,让我们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真理。

    历史告诫我们,唯有时时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落后于这个世界,国家才能长久兴盛,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只有汲取历史的经验,国家才会持续发展;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单字解释: 三 大 战 役 为 何 淮 海 战 役 公 认 最 难 打 你 看 看 参 战 的 国 军 将 领 是 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