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典韦是上校许褚是少将,五子良将是中将,曹操麾下五虎上将都有谁?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三国争霸,名将辈出。刘备有五虎大将,孙权有江表十二虎臣,曹操有五子良将,《三国志·卷十七》这样评价曹操手下的这五位名将:“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陈寿这段记载,就是五子良将的由来。陈寿在评价五子良将的时候,并不全是溢美之词,甚至还说乐进有点名不副实。

    五子良将的传记排在三十多个谋士之后,典韦许褚还在五子良将之后,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这种排列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按照现在的军衔制度考量,典韦和许褚也就是上校和少将,五子良将相当于中将,要是依据史料评选曹魏五虎上将,这七个人都不能入选。

    三国乱世,人口锐减。有统计资料表明,丢了荆州的季汉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口;占据荆州后,东吴有五十三万户二百三十万人,曹魏地盘最大、人口最多,也不过是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三万人口,三国相加,也只有七百六十七万人。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主力部队只有一万人,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刘备伐吴,步兵骑兵都算上,也就四万左右。

    这样算起来,曹操最巅峰时期,兵力也就三十万左右,刘备和孙权的正规军,都不会超过十万,按照现在的说法,曹操可能有三个兵团,刘备和孙权各有一个。

    老蒋前后被消灭了八百万军军队,被活捉的中将级兵团司令、军长不计其数,上将却只有一个。我们查阅七批特赦名单,就会发现黄维、宋希濂、廖耀湘、曹天戈、李九思等手握十几万大军的兵团司令、副司令,也都只是中将,想当二级上将(三星)、一级上将(四星)、特级上将(五星),那实在是太难了:五星上将仅老蒋一人,四星上将在1949年前,包括追赠的,也这才十七个。

    王耀武、杜聿明的级别虽然比黄维、宋希濂官职高,但军衔是一样的,也仅仅是中将而已,他们要是在曹操手下混饭吃,也就能像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一样,当个中将级别的四方将军,统领的人马不会超过一个军。五子良将中带兵最多的于禁,也就是个小号兵团司令——他的七个“军”,加起来才三万人,只有黄维宋希濂十二兵团、十四兵团的三分之一或不到三分之一。

    这话可能有人不爱听:五子良将战功赫赫,但是在曹魏阵营,他们只能算二流武将,根本就挤不进军方核心,只有张郃后来享受“特进”待遇,勉强能算“中将加上将衔”。

    五子良将最高军衔就是四方将军,带兵多不过三万,直属部队基本没有:“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

    四方将军并不一定就比杂号将军和中郎将级别高,曹丕当五官中郎将的时候还有个了不起的兼职,那就是副丞相,虽然没有正式任命,但是五子良将也没有人敢不听指挥。

    五子良将按照带兵数量和权力大小,基本相当于中将级别的军长、整编师师长或小兵团司令,典韦却连中郎将都没当过,就更别说裨将军、偏将军或杂号将军了。

    典韦曾经是曹营第一勇士,但是很可惜,他阵亡较早,最大的军职,也只是从都尉晋升的校尉:(濮阳之战充当敢死队顶住吕布仅供)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阵,迁为校尉。”

    都尉和校尉级别不高,但却有自己的直属部队,规模在数百到一千二百之间,也就是相当于加强营或一个团的规模——两汉乃至魏晋,将军除了亲兵之外没有直属部队,真正负责某支部队训练和统领的是都尉和校尉,校尉高于都尉。

    如果校尉前面有名号,级别就会更高,比如曹操和鲁肃就分别担任过典军校尉和赞军校尉。

    名号校尉再往上一级就是中郎将,中郎将是介乎将校之间的一个军衔,与现代对应的,应该是大校或准将。

    校尉是上校,中郎将是大校或准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就正式步入将门,起码能算少将了,虎痴许褚就是这个级别。

    许褚跟典韦的履历差不多,归顺曹操当天就被封为都尉,然后“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潼关之战许褚完胜马超,许褚晋升武卫中郎将,最后的官职是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也就是曹操的警卫部队长,可能是一个团,也可能是一个师,军衔算是相当于少将了。

    过去的将军多如牛毛,三国时期的“百人将”,实际就是百夫长,相当于现在的上尉连长,那个“将”的意思是统领、带领的意思,跟偏裨将军不是一回事儿。

    典韦的最高军衔是上校都尉,许褚的最高军衔是少将武卫将军,离四方将军和五虎上将还差着一大截呢。

    五子良将名气很大,但是直到最后,他们的军职也没高过曹操的真兄弟和“假兄弟”,而曹操麾下首席大将,相当于刘备阵营关羽的那个人,还真不姓曹,他就是曹魏首任大将军夏侯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曹魏一军大约是四千人,夏侯惇是曹营之内唯一一个曾独自带兵十万的大将,曹仁也不如夏侯惇位高权重。

    曹营首将是夏侯惇,紧随其后的就是曹魏第二任大将军曹仁曹子孝,曹仁跟于禁一样,也曾统领七军作战,不同的是于禁全军覆没,而曹仁是大获全胜:“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

    曹魏前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非诸夏侯曹不得为大将军、大司马”,被黄忠阵斩的夏侯渊,实际地位也比张郃、张辽、徐晃高许多:“枹罕宋建因凉州乱,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西征张鲁,渊等将凉州诸将侯王已下,与太祖会休亭。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如果夏侯渊不在汉中之战时为救张郃而中埋伏被黄忠阵斩,后来即使不能当大将军、大司马,当个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卫将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那个不太被大家看好的曹洪,在曹魏的地位也远高于五子良将。曹洪受封骠骑将军是曹丕篡汉之后的事情,所以曹操的五虎上将,还轮不到曹洪来当,曹操更看好的,是曹休曹文烈和曹真曹子丹——曹纯虽然也很勇悍,可惜在建安十五年就病死了,所以也失去了晋升五虎上将的机会。

    曹洪曾于建安二十三年在下辨击败张飞马超,但那场战斗的曹军真正指挥者是曹休:“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

    曹休和曹纯一样,都是虎豹骑大统领,不同的是曹纯早逝,而曹休则晋升到“假节都督诸军事”和大司马。

    按照汉朝官制,军方“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后来加了一个大司马,与大将军并列或位在大将军之上,没担任过这五个职务,就很难成为曹魏五虎上将。曹操多疑,曹丕也是癞蛤蟆不长毛随根儿,所以外姓人军职的天花板,基本就是四方将军,顶多加一个“特进”的待遇,这也是一种“强干弱枝”,以免太阿倒持——曹叡要不是给司马懿兵权,三马食槽就会崩掉大牙。

    曹操还有个侄子也很厉害,后世有个电影武打明星,名字就跟曹真(字子丹)有关,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曹家失去兵权,大司农桓范怒骂曹真的儿子、大将军曹爽:“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曹真是曹操一手带大的侄子,曹操对他可谓视如己出:“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跟曹丕一起住)。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曹真并不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只是个一勇之夫,有曹真在,司马懿这头冢虎只能趴着。

    曹真当镇西将军的时候就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来历任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大将军、大司马,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曹军总指挥就是曹真:“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很多人都记住了张郃破马谡,往往会忘记那次战役实际是曹真败孔明,顺便还击败了赵云。

    这样盘点下来,读者诸君对曹操麾下大将可能也有更准确的评价:在您看来,从军职军衔、带兵数量、信重程度等诸方面考量,曹魏五虎上将头像应该属于谁?五子良将在曹营的地位,算第二等还是第三等?

    单字解释: 典 韦 是 上 校 许 褚 是 少 将 五 子 良 将 是 中 将 曹 操 麾 下 五 虎 上 将 都 有 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