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陈琳辱骂曹操三代,为什么得到任用?曹操的一箭三雕,孔融永不懂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三国第一“喷子”祢衡多次辱骂曹操,曹操借刀杀人,祢衡卒!

    文坛领袖孔融辱骂曹操阉党之后,曹操统一北方后以谋反罪诛杀孔融家族,孔门灭一支!

    崔琰名门望族,因反对曹操称帝,被曹操以谋反罪诛杀,崔琰卒!

    陈琳以一篇《为袁绍檄豫州》声讨曹操罪行,陈琳被俘后,曹操不仅没有诛杀陈琳,反而任用陈琳,升任陈琳为司空参谋祭酒,专为曹操文书写作之用!

    同样是辱骂曹操的人,结局为什么大不相同?

    有读者认为,陈琳才华非凡,因此曹操就留用陈琳!

    有读者认为,曹操爱惜人才,因此曹操留任陈琳为司空参谋祭酒!

    有读者认为,陈琳的文章能治疗曹操的头疼,因此曹操留陈琳!

    ……

    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对,更不全面!

    一旦站在曹操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读者就会发现,曹操选择的杀或者留都是曹操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曹操成熟政治家的体现!

    祢衡的辱骂,曹操不能忍,但曹操又不得不忍!许都新立,皇帝初来,曹操在北方立足未稳!曹操想杀祢衡只能选择借刀杀人,假借黄祖之手杀掉祢衡,不仅可以向世人表明黄祖不堪大任之外,还可以通过厚葬祢衡体现曹操本人的爱惜人才之德!

    况且,祢衡的才,并非治国之才,也非征伐之才,只不过是文人的狂妄罢了

    留之无用,弃之不可惜

    当然除掉祢衡才是重中之重,曹操一箭三雕!堪称经典用人之谋!

    建安十年,曹操彻底打败北方的袁绍集团,袁绍的谋臣们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几乎全部被曹操再次任用!

    其中就包括陈琳和崔琰!

    崔琰被曹操任命为別驾从事,不久升任尚书令!

    和陈琳相比,崔琰的仕途是顺利的,同时崔琰也把在袁绍那儿的习惯保留了下来,最典型的就是站队!

    崔琰公开站队曹丕,培养曹丕集团势力,惹恼曹操!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曹操身边谋士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崔琰仗着清河崔氏名门望族的身份公开唱反调!

    同时曹操阉党再次被公开处刑!

    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曹阿瞒了,而是曹魏王,只要曹操愿意,曹操可以取汉献帝而代之!

    曹操诛杀崔琰,一方面是为了震慑天天以正统自居的名门望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登基称帝作准备,逼迫名门望族承认既定事实!

    当然也是为了杀崔琰,崔琰在曹魏政权当了十年官,曹操不仅没有“养熟”,反而生出了反心,养不熟的狼,杀之!

    曹操杀了崔琰震慑了名门望族集团,铺平称王道路,又是一箭三雕的决定,曹操何乐而不为呢?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孔融谋反的罪名,诛灭孔融全族!孔融最终还是走上了好友祢衡的路!

    祢衡和孔融是忘年之交,两人感情深厚,当面祢衡公开侮辱曹操的时候,还是孔融给祢衡说情,曹操才没有亲自动手!

    祢衡死后,孔融几乎不参与曹魏政权的决策,隐形人孔融上线

    孔融虽然有心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啊!

    孔融不仅是孔子的十九世孙,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文人墨客争相追逐的对象,如此一来,导致孔融的言语被放大!加之孔融本来也喜欢结交宾客,无形之中,孔融周边形成了特定群体,他们言辞激烈,批判时政!

    结果就是曹操政令不通,推行困难,时间一长,曹魏政权必将会被架空,曹操就是架空权力的行家,他怎么能允许自己的权利被别人或者被一个团体所架空的除掉,孔融的死成为板上钉钉的问题,只不过需要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借口而已!

    杀或者不杀,完全是曹操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曹操成熟,优秀政治家的体验!

    没有杀陈琳只不过是因为陈琳在曹魏时期专心辅佐曹操,

    没有像崔琰那样一边吃饭一边砸锅,

    也没有像孔融那样结党营私,更没有像祢衡那样狂妄自大!

    陈琳活着并被任用是陈琳自己的智慧,也是曹操的智慧!

    单字解释: ​ 陈 琳 辱 骂 曹 操 三 代 为 什 么 得 到 任 用 ? 曹 操 的 一 箭 三 雕 孔 融 永 不 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