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为什么那么多人甘为刘邦所用,成就他的帝业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提起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能当皇帝,多数人都可以脱口而出:广纳贤良,知人善用。

    会用人确实是刘邦身上最显著的一个标签。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纵然他善于用人,那些人又怎么会甘于为他所用呢?

    刘邦喜欢结交朋友,有像张耳这样的大名士,也有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本地官员。当然,也有像樊哙、卢绾这样的市井之徒。

    三教九流,不同的阶层,竟然能够奇迹般地“尿到一个壶里去”,好神奇!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刘邦一定get了一项与众不同的技能:跟不同的人聊不同的话题。而且,这种聊天儿通常能让双方都很愉悦。

    而具备这个技能至少也得有两方面的素质:

    1、能说会道,思路敏捷。

    2、阅历丰富,知识储备足够。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刘邦是个无赖,整天在村里“瞎球转”,干不了什么正事。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刘邦早年曾经与张耳一起游历各国,增长见识。

    张耳是魏国人,在当地也是大有名头。如果刘邦真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两个聊天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又如何结伴而行呢?

    所以说,刘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个阶层的人群中,这有天生个性的因素,也有后天不断积累的关系。

    造反有理,那你也得会编故事

    想成为一个开国之君,会编故事是必备条件,刘邦编故事的水平当然也很高。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太史公不厌其烦地写了6个类似于神话的故事,来“佐证”刘邦在发迹前的各种神奇。

    1、老妈在河边休息,与一只蛟龙……,然后就怀了baby(秒变龙的儿子,刘太公被“绿”了)。

    2、喝完酒睡着了,上面总有龙盘旋着(就是跟龙有缘份)。

    3、吕后他爹看完刘邦的面相后,“失心疯”就要立刻嫁姑娘,惹得姑娘她妈大发雷霆,得到的仅仅是一句话:“你们女人不懂”(那年代的人确实喜欢看面相)。

    4、不知道哪来的又一位相面大师,断言自己一家四口贵不可言,男子皆有君王之相(看面相真有这么靠谱?)。

    5、斩白蛇,揭竿而起,这一回他又变成了赤帝的儿子(想当领导,认个高大上的爹确实是条捷径,只是刘太公又一次被“绿”)。

    6、茫茫大山中,吕后能轻易找到刘邦所处位置。因为:他上空有天子气(这个太扯了)。

    尤其是领导人的出身,这一点他可比不了项羽。

    西楚霸王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西出抗秦,源于其显赫的贵族身份和项燕之后,天生自带光环。

    刘邦想仅仅靠着他在沛县积攒的人脉和名望,实在不够看。

    不知道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什么没有舍弃这些素材。使得后来写史的人在介绍皇帝出身时,不整点儿奇光异彩、斗转星移的东西,都不好意思说是干皇帝这个职业的!

    刘邦阵营在开始阶段是极其弱小的,因为太贫民化了。这也是他能在鸿门宴上全身而退的一个主要原因,项羽打心眼儿里根本瞧不起刘邦。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那些在楚、魏、赵这些贵族阵营中占不了一席之地的人就都会投向刘邦了。

    最典型的两个人就是陈平和韩信。

    我们现在说起这两个人,都是大名鼎鼎了。可在当时,他俩可都是职场失意之人呀。

    陈平先投魏后奔楚,都不受重用。直到被汉营接纳,才得以施展拳脚。

    而且,刘邦对陈平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给了他四万金去离间项羽君臣的关系。

    刘邦得到的回报是:范增被成功KO,不废一兵一卒。

    如果说陈平废了项羽阵营的一条胳膊,那么韩信就是那个对项羽完成致命一击的人。

    韩信也是不被项羽重用转投刘邦的,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封神之路。

    我们只要翻看楚汉战争中,刘邦自己领兵作战的战绩就知道:惨不忍睹!基本上是打一次败一次。

    可刘邦的人是越打越多,项羽的人却越打越少。

    这当中除了萧何同志后勤保障工作出色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韩信一直在打胜仗。

    灭齐一战,韩信击杀项羽最倚重的一员武将龙且;垓下之战,又是韩信领兵力挽狂澜,最终击败项羽。

    可以说,楚汉战争中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早就去领盒饭了。

    陈平、韩信一文一武,项羽被“自己人”将左膀右臂尽数斩尽,刘邦真是赚大发了。

    入职门槛低是可以招揽更多的人才,但也会有幸福的烦恼。

    作为一个领导人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这是好事,但是如何能在众多意见中挑选出最正确、最适合自己的,并迅速决断,这可就是本事了。

    刘邦当时同样面对这样的局面。

    汉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朝不保夕。这个时候,有个叫郦食其的人为他提供了一个建议。

    他建议刘邦制作六国的封印,分发下去,

    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联合抗楚。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意见,开始动工。这时,张良回来了,立刻发现了事件的严重性。

    六国之所以跟着你汉王一起抗楚,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复国,这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你倒是先把最大的一张支票给透支了。那六国还哪儿来的动力,不都关起门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刘邦这时候显示出了其过人的一面,当即叫停了制作封印的事,避免了一场灾难。

    我们现在人看这段历史时,都属于“事后诸葛亮”了,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刘邦当时的角度来出发,在那个危机关头,他能从不同的意见中,去伪存真,当机立断,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刘邦最终能够问鼎中原,是有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一众人的辅佐,可到底是众人成全了刘邦,还是刘邦成全了众人,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刘邦身上的这些特质,造就了一个真理:水到渠成!

    单字解释: 为 什 么 那 么 多 人 甘 为 刘 邦 所 用 成 就 他 的 帝 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