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良臣择主而事,郦食其乃一介儒生,为何选“不好儒”的刘邦为主?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的一名儒生,在时为沛公的刘邦略地至高阳时,主动投靠了「不好儒」的刘邦,随后被刘邦赐号广野君。

    刘邦的「不好儒」,在《史记》多个篇章都有记载。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史记·黥布列传》

    汉三年,儒生随何率二十余人出访九江,历尽艰难,方见到九江王英布,并说服英布投靠汉王刘邦。

    英布乃楚之枭将,因勇冠三军且功高而被项羽立为九江王,九江虽小,但若刘邦派五万步兵五千骑兵,仍不能攻下英布治下的九江,而随何以一己之力,劝英布彻底与项羽决裂,与汉王刘邦合力击楚。

    比起儒生随何来,郦食其也不遑多让,曾以一己之力劝齐王田广、齐相田横向汉称臣,做汉之属国。

    (蒯通曰);“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随何不过拿下地小物薄的九江,而郦食其却拿下了具有东西秦之称的齐,其能量之大,不可思议。

    有如此大本事的儒生郦食其,为何会主动投靠「不好儒」甚至厌儒的刘邦呢?

    古语有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郦食其乃秦末汉初少见之有谋有勇有略的大儒,自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君主来辅佐,进而造福黎民百姓。

    刘邦虽「不好儒」,但并不影响刘邦乃文韬武略之雄主。

    郦食其的故乡陈留,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自陈王首事,路过陈留的首领,大大小小也有数十位之多。素有雄心壮志的郦食其则对他们一一「尽调」,得出的结论却让郦食其大失所望。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龌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简言之,在刘邦之前,路过陈留的将领,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礼贤下士的行为,但却没有一个像刘邦那样有干大事的样子,也不能按照谋士所献的大计行事。

    什么是干大事?

    说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陈王都算不得能干大事的人,因为陈胜拒绝了张耳、陈馀的「大度之言」。

    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陈馀告诉陈胜,不要贪图眼前的王位,而要奔着帝业使劲,结果陈胜不听,就是想称王,称王就是鸿鹄而不是小家雀了嘛。

    与陈胜正好相反,刘邦颇能听「大度之言」。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等大度,陈胜有吗?

    陈馀请兵定赵,陈胜信不过陈馀,结果把兵卒给了在陈地结交的故人武臣,武臣一略定赵地,便自立为赵王,陈胜气得要杀武臣的家人。

    陈胜不是大度之人,武臣更不是大度之人,武臣平定赵地,随军出征的邵骚、张耳、陈馀固然有功,但为武臣献策取范阳的蒯通也有大功,蒯通之功,无异于郦食其助刘邦取陈留之功,但武臣并未重用蒯通,后来在赵地先后称王的张耳、陈馀也未重用蒯通,直到韩信于泜水击杀陈馀,蒯通才成为韩信的谋臣,然当时的天下格局已日趋明朗,「归汉」。

    陈胜、武臣、张耳、陈馀都是先后称王之人,也都不够大度,略地高阳的数十位连名字都未留在史册中的首领们,又岂能是大度之人?

    秦楚汉之际的良臣名将一大把,但又哪个像郦食其这般,以大度作为择主的标准呢?

    范增选的项梁乃罗永浩一般天生骄傲之人,最后骄兵必败;宋义选的楚怀王熊心有谋略有小手腕但无大谋略,最后为项羽放杀于江南。

    张耳、陈馀皆当时的贤者,先选「苛察为忠」的陈胜,后选连姐姐都管不好的武臣,再后又选「宰天下不平」的项羽,后张耳依附刘邦,陈馀依附田荣。

    韩信先跟项梁,后跟项羽,再后来才投靠汉王刘邦;陈平先跟魏咎,后跟项羽,再后来才投靠汉王刘邦;张良先跟刘邦,再选韩成,复跟刘邦,复选韩成,最后跟定刘邦。

    能跟郦食其一较高下的,或许也就只有蒯通一个了——如果蒯通不是先后被武臣、张耳、陈馀所弃而是主动疏离武臣、张耳、陈馀的话。

    郦食其临死前,说过这样三句话:

    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看到没?

    儒生郦食其也是会骂人的,也会像刘邦一样动不动就自称「而公」。

    骂人之外,郦食其所说的「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可以充分地表达郦食其的三观。

    在郦食其看来,干大事的人不必谨小慎微,有大德的人不必在乎批评。

    他郦食其就是干大事的人,为的是天下百姓,因此不在乎田广是否要烹了他这样的小事,他郦食其是有大德行的人,因此不在乎田广是否骂他他郦食其是骗子。

    同样地,在郦食其的眼里,刘邦也是干大事的人,所以刘邦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刘邦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批评。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黥布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单字解释: 良 臣 择 主 而 事 郦 食 其 乃 一 介 儒 生 为 何 选 不 好 儒 的 刘 邦 为 主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