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是《淮南子》的主编,涉嫌谋反,班固和司马光都有话要说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淮南子》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是一部巨著了,它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淮南王刘安。正是这位文采出众,主张清修无为的一介书生,最终却因谋反事败,自杀而亡。关于刘安的谋反,争论颇多。其中不乏像班固和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大家,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纷纷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刘安的声援。

    班固在《汉书》中,既要维护汉朝的官方形象,又想为刘安开脱

    刘安准备谋反相关事宜是源于和武安侯田蚡的一次交谈。田蚡对刘安说,武帝没有儿子,一旦他百年后,刘安作为刘邦的孙子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这个故事最初记录在《史记》里,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班固在写《汉书》时,也引用了它。但是,与《史记》不同,班固特意修改了一个细节:

    《史记》记载如下: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汉书》记载如下: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宝赂。其群臣宾客,江淮间多轻薄,以厉王迁死感激安。在《汉书》中,班固把刘安私下招纳门客、安抚百姓等有谋反倾向的举动,修改成刘安的门客如何勾起其内心早年丧父的愤怒。班固这样修改,可能想表达两个意思:

    1、刘安即使真的谋反了,也是因为刘长(刘安的父亲)被汉文帝发配蜀地,客死他乡,心里有委屈之情。

    2、刘安谋反都是被其门客所教唆,并非本意,情有可原。

    那么,《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并受了腐刑,更能体会到武帝的暴政。而他如果直接在著作中加以批判,恐怕性命难保。所以,当写到刘安谋反的起因时,就故意叙述一个带有明显漏洞故事,希望后人按图索骥,查明真相。而班固则生活在东汉年间(汉和帝),他可能也看出了司马迁的用意。但是,大汉王朝的官方形象必须得维护,而刘安一案也确实有可能存在疑点。最终,也只有通过这样修改,尽量做到两全其美。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叙述了一件事,基本否定了刘安的谋反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刘安彻底准备谋反是开始于汉武帝的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但是,恰恰在这一年,《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九》里记载了刘安的一件事儿,一件跟谋反完全相悖的事儿。

    这一年八月,闽越王出兵南越,汉武帝决定发兵支援南越消灭闽越。针对是否该劳师动众、远征蛮夷,刘安上了一条很长很长的奏表,力劝汉武帝为了黎民苍生,慎重用兵。

    那么,司马光这样写到底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要知道,如果刘安真的想谋反,国家越动荡,自己的可乘之机就越多。而他在奏表中,特意提到了秦朝时远征越人,致使国家陷入战与不战两难的境地,终使得“外内骚动,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可以说,这番进言是情真意切,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绝对不是一个要谋反之人应该做的事。另外,通过这件事儿,也充分展现了刘安信奉黄老学说,推崇无为而治,不愿意国家和百姓遭受兵祸之灾。虽然,司马光没有对此事做出评论。但是,他毫不惜墨,完整地把这个奏表呈现在读者面前,已经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刘安谋反可能是莫须有!

    结束语

    刘安谋反的是是非非,现在很难能说清楚了。然而,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三位史学大家都对这个事儿产生了疑问,即使司马迁的记述可能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可班固和司马光同时站出来为刘安说“公道话”,这就值得商榷了。或许,汉武帝就是想拿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德高望重的老诸侯王开刀,以保证他的推恩令能顺利执行下去吧。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司马光《资治通鉴》

    单字解释: 他 是 淮 南 子 的 主 编 涉 嫌 谋 反 班 固 和 司 马 光 都 有 话 要 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