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到底是诸葛亮逼杀魏延,还是诸葛亮太宠魏延?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旧文了,收在《三国志异》里头的。

    后台有人要这篇。

    有一个著名误解:

    诸葛亮跟魏延关系差,甚至是,诸葛亮坑死魏延的。

    然而论正史:

    诸葛亮简直是最看得起魏延的人,甚至是:

    魏延的幸运星和保护神。

    论正史,魏延出身不算高。随刘备入蜀,先拜牙门将军,再督汉中镇远将军——而非众人以为的张飞——再镇北将军。

    这是刘备时代的魏延。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督前部,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

    ——督前部,督,前军先锋了。

    ——丞相司马,是诸葛亮极信赖的了。

    ——凉州刺史,虽然那会儿凉州不在蜀汉手里,但待遇搁这儿了。

    名分、地位、实权,诸葛亮对魏延够好了。

    之后魏延与吴懿入羌中,破费瑶与郭淮。

    此时魏延之于诸葛亮,已等同关羽之于刘备:别领一军为主帅,实为诸葛亮以下第一人。

    此战后,诸葛亮授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假节——假节的意义,众所周知。

    如果诸葛亮看不起魏延,提防魏延,让他假节作甚?

    到四伐,打司马懿甲首三千之战,魏延是诸军里名字排第一的。

    大概魏延的光彩与战绩,全都是在诸葛亮时代打出来的。

    甚至到诸葛亮临终讨论退兵,这么安排的:

    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若魏延抗命,诸军自退。

    断后与先锋,军队里最重要的位置。先锋打不下还好,断后断不好,全军尽没。

    当年于禁在曹操手下的荣宠恩遇,也就是出则先锋,退则殿后了。

    诸葛亮又是特别在意退兵时断后套路的;二次北伐,回马枪斩王双;四次北伐,回马枪斩张郃。

    这时诸葛亮自己要去世了,若他不信魏延,让他断后干嘛?

    趁自己还活着,赶紧把魏延一刀剁了便是。

    所以咯:

    诸葛亮从来重用魏延,给他权限,给他官位,给他独立领兵权,给他假节,到自己临终,还信任他,让他断后。

    只是诸葛亮顾虑到,魏延可能不听话,才考虑了备选方案:若魏延不从,则姜维断后。

    ——已经考虑到魏延可能不听话,还是没趁自己活着时,斩草除根直接杀了魏延。

    诸葛亮是真的,很宠爱魏延了。

    之后魏延之死,是杨仪的事了:

    诸葛亮一死,魏延此前糟糕的人际关系,全面崩溃。

    本来诸葛亮活着时,还能稍微镇得住杨仪和魏延的矛盾。魏延因此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不止对将军,对士兵也如此,于是他闹事了。

    王平跟魏延对峙,一提诸葛亮,士兵们集体离散:魏延逃亡授首。

    大概那时他才意识到,手下的士兵根本服的也不是自己,而是诸葛亮。

    当然杨仪自己也不是啥好东西,但诸葛亮,是对得起魏延了。

    甚至可以这么说:

    魏延大概一直觉得是诸葛亮护着杨仪,不知道诸葛亮在护着自己。诸葛亮一薨,魏延闹事,才发现费祎、姜维、马岱、王平们都向着杨仪。

    大概恰是诸葛亮对魏延太好,给了魏延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错觉。

    以上是正史。

    哪位会好奇了:那诸葛亮遗计杀魏延,是怎么回事?

    那,这都是罗贯中编的了。

    我们都知道,罗贯中为了戏剧性,经常用力过猛强改剧情。所谓刘备长厚以近伪,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写通俗小说的嘛,难免如此。

    为了显得刘备得人心,罗贯中设定,曹操南征时,就让魏延出来要投刘备。

    为了让魏延有作用,战长沙,就设定让魏延救黄忠投刘备。

    为了塑造诸葛亮有先见之明,说诸葛亮看出魏延反骨,要斩他。

    为了表现诸葛亮跟魏延的对立,还描写陈式和魏延各色不满诸葛亮。

    为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魏延死得其所,还描写了诸葛亮遗计杀魏延。

    罗贯中这种写法就属于事后找补。

    结果,就从正史的诸葛亮用好了魏延,变成了民间认为的诸葛亮打压魏延。

    这种误解源远流长,之后又恰好赶上各色翻案风。

    实际上,正史里压根没有诸葛亮打压魏延的事,最多说魏延要求与诸葛亮分领一军,那是形容魏延自高自大的。

    终于在《魏略》里,找到了所谓子午谷之谋,那大概是诸葛亮唯一不认可魏延的地方了,赶紧奉为至宝。

    所以子午谷之谋这个明显不靠谱的计划,才成为了大话题。

    然而所谓子午谷之谋,本就是个扯淡计划。

    简单说,子午谷之策要成功,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一,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内急行军到达长安。作为对比:曹真西征时,军马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

    二,长安夏侯懋完全不设防,而且蠢到一听说蜀军来了,就立刻屁滚尿流逃走,而不选择闭门坚守——你急行军,是不可能带攻城器械的。闪电战拿不下,那就是死。

    三,此次偷袭保持信息的零泄漏,让魏国关中和南阳方面完全聋掉。

    四,夏侯懋蠢到逃走了,还给蜀汉五千人留足粮食。

    五,诸葛亮二十日内把后续部队和粮草全部运到长安。

    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魏延这五千人就完了,打下长安,也会立刻被魏国反过来包饺子吃掉。

    至于你说,五千人不多,没了就没了……话说,蜀汉灭亡时,一共28万户94万人口,诸葛亮北伐时人口估计还没这么多;所以诸葛亮历次动兵,兵力从不多过十万,这十万里,精兵有多少?五千精兵是什么地位?

    全国人口的1/200分之一啊,为了撞个大运白白送掉?

    再说了,哪怕取了长安又如何?马超当年也拿过长安,还不是在潼关被曹操按住了?魏国防御纵深太了得,拿了长安,你要搞定洛阳和许都还是麻烦。这又不是关羽时代了,襄樊大捷就能让各路反曹势力蜂起,“威震华夏”。

    所以子午谷计划本身就缺少常识,是一个存疑的赌博计划。所以《魏略》有记载,正史不载,也不奇怪。

    哪位会说:哪怕概率低到近乎于零,诸葛亮也可以赌一把嘛……想一想好了:

    诸葛亮的资源地盘人力都不及对手,冒不起险。

    他北伐时,经常往祁山陇右那边晃,一度攻占过南安天水安定,后来又永久性占领了武都阴平。这打法乃是:割裂陇右。

    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北伐,但他历次北伐,客观上起到的结果,就是牵制、骚扰和削弱魏国:只要他存在,魏国凉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国始终紧张于他的出征,不敢加兵(曹真伐过一次蜀,没贯彻始终)。

    这才是他真正的战略:能北伐成功自然好,如果不能,至少让魏国头疼,自己也能平安回去;他自己在《隆中对》里早说过了,北伐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中原有变,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他大多数的进攻,都是以攻为守的牵制。

    而不是没等到机会,就一股脑下狠注赌一把,把国家给断送了。

    何况正面打,本来就能打赢,贴着脸都能逼得司马懿畏蜀如虎、闭门不出,何必要这么赌呢?

    至于这个观点为啥大家都信以为真,甚至当回事热衷讨论?

    一是《三国演义》影响力大,小说也能被人当正史。

    二是翻案风流行,谁都想颠覆一下传统。

    三是,说难听点: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怀才不遇被上头压迫的经历。

    抱着这种心思,看魏延的经历,就觉得格外冤屈,一旦代入了,就觉得翻案有理了——都忘了翻翻正史,看是否如此了。

    所以了,“诸葛亮打压魏延直到遗计杀魏延”,与借东风、攘七星一样,都是玄幻故事。放过这茬吧。

    如上所述,诸葛亮恰恰可能是:太溺爱魏延,才把他骄纵得众叛亲离的。

    单字解释: 到 底 是 诸 葛 亮 逼 杀 魏 延 还 是 诸 葛 亮 太 宠 魏 延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