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赵佗和南越国以及桂林的故事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赵佗和南越国以及桂林的故事

    图①:今天秦城遗址旁村庄的小桥流水。x

    图②:秦城遗址碑。

    图③:灵渠的南端。当年这里算是南越国和汉朝对峙的漫长边界线的起点。

    如前所述,水陆交通系统的日益完善,让桂林城的落地生根、再发展成桂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天意如此,谁敢违?所以,其实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当然,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秦朝一统岭南后,桂林地区开始冒头,却也不是马上就成为焦点城市,离桂林建城,此时都还有将近800年的时间。并且,这段时间,桂北地区首先开始的还是一段脱离中原地区管辖的时代,历时将近百年。这百年间,桂北地区的桂林,此时连名字都还没敲定,但归属地十分清晰,属于南越国的桂林郡。在岭南地区与桂林郡同等行政地位的还有两个郡,一个叫象郡,覆盖了广西西部西江流域一带,及包括今天越南中北部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一个叫南海郡,主要就是今天的广东地区。

    桂林郡的设置发生在秦朝一统岭南后,但郡治并不在今天的桂林,而是在贵港的布山,所以,看上去好像和桂林城其实也没多大关系。不过,南越国立国后,起码有两个大事件和桂林有关,一个是南越国不高兴中原的汉朝封锁岭南的铁器、牲畜交易而发动的一场通过灵渠北上的战争,这一仗打到了当时的长沙国边境上,把长沙王吴芮吓了一大跳;二是在平定南越国时,大汉朝的军队至少有一路也是经灵渠南下,路过了今天的桂林地区。

    存在近百年的南越国,从桂林大历史的长度来看,其管辖时间不过短短一瞬,但这百年间,南越国带给桂林地区的和平发展窗口期,对于桂林来说,其实是个福音。起码远离了秦汉相争时中原地区纷乱的战火,也离开了汉朝初期中央朝廷和诸侯王之间的争斗,而在南越国的统治下,经济文化发展所展现出来的实力,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推测,怎么都要比西瓯时期的桂林强。有学者认为,桂北地区的发展,与中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说是始于秦汉,但更精准的讲法,应该始于南越国时期。

    南越国的立国君王,名叫赵佗,河北石家庄人。

    赵佗最初是秦始皇的兵,后来自立为王,虽两次臣服汉朝,但都是表面的。在南越,赵佗自称为帝,叫南越武帝,行为举止,完全属帝王做派,据史料记载,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并不输于汉高祖刘邦,不过大家建功立业的场所有些区别而已。

    赵佗是个奇人,他活了百余岁,网民戏称他是一个熬死了儿子还差点熬死孙子的帝王,当然,也熬死了刘邦。这一点,刘邦是比不上的,连后来的乾隆皇帝都比不上。估计秦始皇如果能熬得过来,一定不会派徐福去东海上求问仙人,而直接向自己的老部下赵佗取经就是了。

    在赵佗的领导下,南越国汉越民族大融合,并海量吸取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优点,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改以前蛮越的落后形象。

    “妄窃帝号,聊以自娱”

    虽然有人认为赵佗出生在公元前240年,但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精准的年代不可考。不过赵佗的卒年定格在公元前137年,这却是大家公认的。这样的话,他是否真的活到了100岁,大体上是可以测算一下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岭南的战争。据史料记载,这个时候,赵佗就已在军中,担任大将屠睢的副将。古人十几岁从军为将,并不奇怪,从这一年到赵佗去世的公元前137年,中间是82年,以100岁计,此时的赵佗当为18岁。18岁当上五十万大军的副将,也不足奇,不过,另有史料记载,赵佗18岁的时候(也有学者认为是19岁),当过秦始皇的“私人保镖”,曾跟随秦始皇出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从当私人保镖到担任大军副将,这中间的时间前后飘移两三年,当在情理之中,但就以18岁论,赵佗也活到了100岁。所以,认为赵佗出生在公元前240年,也不是没有道理,以21岁的年纪担任征伐岭南五十万大军的副将,好像更合理一些。总而言之,在所有的帝王中,赵佗的寿命之长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做过统计,中国历史上排名前五的长寿帝王中,排名第五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岁,在位35年;排名第四的是宋高宗赵构,享年81岁,在位36年;第三是武则天,享年82岁,在位15年;亚军属于梁武帝萧衍,享年86岁,在位48年;冠军是乾隆,活到了89岁,在位60年。不过,这上榜的五人,与赵佗的103岁比起来,高下立判,就连冠军乾隆从享年上来讲也差了整整一轮。

    即使拿在位时间来算,赵佗也是吊打一大片。赵佗任征南越大军副帅5年、龙川县令6年、南海郡尉4年,然后登上巅峰,称南越武帝4年、南越王63年,加起来,岭南老大当了67年,谁能及?遗憾的是,除了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报文帝书》以外,赵佗留下的其它文字并不多,不然,留下一部《健康养生必读之我是南越武帝》,足以让今天的很多养生专家汗颜。

    《报文帝书》堪称赵佗的代表作,也是岭南广大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这份奏表的内容,基本上是赵佗向汉文帝解释吕后时代为什么要往北打到长沙国的具体原因:“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馋臣,别异蛮夷……”大概意思就是吕后搞地域歧视、种族歧视,禁止往岭南贩卖“金铁田器”,连牛马羊都只给公的,不给母的,这让南越人怎么活?无法繁殖,连祭祀的用品都没了,而这是作为臣属最重要的比命还要紧的大事,所以才反。随后赵佗放低身段,很谦虚地说,“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称王哉”,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情商。

    这是赵佗第二次宣布归汉。第一次归汉是在秦朝灭亡后,刘邦派陆贾到岭南劝说赵佗归降,赵佗欲拒还迎,假惺惺一番后,也就答应了。赵佗能这么爽利地答应归汉,从各方面的资料汇集分析后可以看出,他当时对天下大势掌握得十分清楚:大汉初立时,刘邦的重心在北边的匈奴,根本顾不上岭南这“化外之地”。此外,赵佗还是秦将时,参与率领五十万大军打岭南,当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彼时的刘邦,真敢发兵来攻,作为骁勇善战的曾经的秦军主力,熟知天时地利的赵佗,即便军队人数锐减,也不会慌,心里有底得很,这也是他敢说如果都在中原,他未必不如汉高祖的底气。

    也是因为心里有底,加上龙川、番禺数年的经营经验,象郡、桂林郡也已在手中,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把北边的关卡一封,中原的兵根本过不来。也是为了给吕后一个教训,敲山震虎,赵佗才往长沙方向打了一仗,除了安抚,让此时的汉朝根本兴不起别的心思。作为一个河北人,定居广州,自成体系,自娱自乐,再不回老家,这政治智慧,不可谓不高。

    赵佗的智慧在封关、绝道一事上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秦二世的时候,中原起义烽火四起,刚从去世的前老大任嚣手中接过权力的他,马上就下令北边各地封关,断绝交通,关键地方派重兵把守。料敌于先之余,还占据了大义:秦二世你搞得掂,我是在帮你守护大后方;你搞不掂,我是在防范贼兵,这是在帮你保住一块复兴之地啊。而对于南越国的百姓来说,只要战火不烧到自己家园,吾王英明啊!此后六七十年的时间里,南越国境内确实没有燃起过大的战火。

    赵佗随任嚣攻下岭南后,最先担任的是南海郡(郡治设在今广州的番禺)辖下的龙川县(今属河源市)的县令,这看起来是个小官,但因为扼守在北边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交界的交通要道上,其重要性要比桂林郡和象郡更大。任嚣和赵佗之间,亦师亦友,作为南海郡尉顺便节制桂林和象郡的任嚣,堪称赵佗的伯乐。任嚣临死前,把整个岭南的权力都交给了赵佗不算,甚至还指点赵佗说:“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这种事情,聪明人一点就通,任嚣死后,公元前205年,赵佗兼并了桂林和象郡,完全拥有了整个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有勇有谋的赵佗顺理成章地正式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对南越国的贡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促进汉越民族融合和大力发展经济。他曾经上书秦二世,要秦二世发派五十万中原女子来岭南,与留守当地的秦兵婚配。虽然人数凑不够,但打下一地,落地一批,扎根一批,才能治理好一地,想要长治久安的赵佗心里是很清楚的。而且,他自己就娶了越人为妻,当中原来的女子不够的时候,他也鼓励子孙和士兵与当地土著通婚,甚至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越人。至于自称蛮夷大长老,穿越人的服饰,像越人一样文身,那不过就是一些拉拢民心的小趣味罢了。众多史料记载,赵佗主政南越的这60多年里,依靠对中原先进文化理念的深入了解,南越的经济文化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落后面貌。有学者认为,这正是岭南地区从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起始,始作俑者当然就是赵佗。这也是毛泽东在评价这段历史时,曾经说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的主要原因,其地位已经高过了赵佗的老上级任嚣。

    今天的桂林地区,就在当时的南越国版图里,属郡治设在贵港布山的桂林郡管辖。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赵佗对桂林的影响有多大?他到过桂林吗?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史书缺乏记载,不敢轻言。不过,秦始皇五路大军南征,其中最艰难的两路经过了湘南、桂北地区,作为副将,当时秦军滞留兴安三年,赵佗有没有来视察过地形,了解过战况?从这个角度看,待过的可能性其实是相当大的。但毕竟是找不到相关文字记载。反而是后来南越国顺湘江北上,把长沙王吴芮敲打一番,身为一国之主的赵佗没有到桂林,倒更在情理之中。

    不光是赵佗有没有在桂北地区留下足迹,其实关于南越国、关于赵佗,好像历史上留下的叙述也都不多。大家的注意力似乎更多地放在了汉朝,对于这个在大汉卧榻之旁酣睡了近百年的南越国,颇有些视而不见的味道。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来讲,这百十年间的时间,确实是沧海一粟,对于桂北地区上万年的人类活动痕迹来讲,看上去也是不值一提。不过,如果换成今天的人来讲,这个一百年,已经足以发生很多事情了。多少人的人生能有一个一百年?

    此时的桂北地区,桂林尚未建城,重心还停留在兴安一带的灵渠和灵渠的南端与溶江汇合处,而由此往东,正是当年南越国与汉朝对峙的边境线。对于这条边境线,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江田祥对此有过清晰的描述。在《古灌阳县建制与变迁考辨》一文,江田祥认为:

    ……秦亡时,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并在桂林郡北界、故秦城西南的灵渠南端,创筑越城,因此西汉初这一带也是汉廷与南越对峙的前沿阵地。

    西汉前期长沙国与南越国分界线,据谭其骧先生的研究,大概西起秦汉零陵县西南,东南行穿灵渠,越海阳山、都庞岭,经江永县循今湘桂省界又东经连县抵秦汉阳山关,折东北穿乐昌峡,循今湘粤、赣粤省界东至大庾岭小梅关。西汉初年,由于南越国已占据了今漓江上游地区,赵佗在高后时北犯长沙国,汉文帝元年才又和南越国“通使如故”,同时加强了对交界地带的防御……

    就这些线索来看,当时的桂北地区,显然属于南越国的边防要地,就已建的秦城和新建的越城,再加上称为咽喉之险的严关,兴安溶江称为边防重镇也未尝不可。因为灵渠的存在,因为大量的驻军,和桂北地区其它地方比起来,这里人声鼎沸、旌旗飞扬车马喧的景象简直呼之欲出,这是位于南边的今天的桂林城所不能比的。

    赵佗攻下岭南后,曾向秦始皇上书要求从中原移民到岭南来,后来跟秦二世也提过同样的要求。虽然这些要求都打了个很大的折,但赵佗重视民族融合的路线,在桂北这一带,应该体现出不弱于南海郡、远强于象郡的气势。毕竟,从战国时开始,桂北一带就有了从中原过来的移民,或逃避战乱,或寻找商机,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理念。这无疑为未来桂林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这里面,赵佗也是有功劳的。

    据《桂林简史》一书记载,当时的桂北一带,基本上已广泛使用铁制农具,这可以从平乐县出土的铁口锸、铁口铧得到证明。而1962年以来,在临桂的五通、中庸,雁山的竹园、莫家、大埠等地,先后发现了一批汉墓,虽然时间属于更后一点的东汉时期,但这里面有没有南越国和赵佗的影子呢?我们也不好轻易否定。至少,秦汉以后,桂北地区的生产力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谁也无法漠视其间经营岭南近100年的南越王国,其对桂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赵佗是一代枭雄,其文才武略不输刘邦,关键是他身体还好,寿命超长,熬死了刘邦夫妇不算,还熬死了自己的儿子。到了他的孙子赵眛(史上也称赵胡)接班以后,南越国的气象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最后于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灭掉,当时攻往南海郡的汉军中,有一路人马就是从灵渠经漓江下广东的。这大概算是南越国最后一次和桂林发生关系了。

    汉武帝灭南越重新一统岭南后,撤秦时的三郡,为了安排好数量日益增加的中级官员,改划九郡,并在荆州辖下的零陵郡下设置了始安县,辖今天的兴安、灵川、阳朔、永福、鹿寨等地,当然,今天的桂林城区也在其中。

    来源:桂林日报

    单字解释: 赵 佗 和 南 越 国 以 及 桂 林 的 故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