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楚制的影响——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

    2024.05.03 | 万里繁华 | 次围观

    引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公元前202年,长达三四年的楚汉之争落下帷幕,西楚霸王项羽在这场争夺战中最终失败,于生命的终点处发出无奈的悲叹,留下了这首《垓下歌》。成王败寇,英雄末路,让我们不由得为他惋惜。与此同时,那曾经巨鹿之战一举歼灭秦军主力40余万,分封天下,战无不胜的项羽究竟为何失败,聚焦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目光。

    实际上,项羽的失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他的天性造成的,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生长的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楚国与他性格的形成联系起来。事实上,楚国的贵族政治,选官制度、文化氛围等无一不在影响项羽的性格,左右项羽的抉择,也间接地为项羽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项羽失败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将项羽的失败归结于他的一不知人,二不善任。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项羽,

    “(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将项羽的失败归结于他的自矜功伐、妄图以武力治天下。

    楚制的特点

    由以上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其性格使然。然而,项羽的性格缺陷到底从何而来?

    研究表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主要由基因遗传,成长期发育以及社会环境决定。项羽本是楚国的贵族,楚国的贵族习气、楚国的制度等都对项羽产生了巨大影响。综合而言,楚制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贵族的势力便被逐渐削弱。大量的官员出身于平民阶层,靠着自己的军功或者是政治上的才能而加官进爵。

    清人顾栋高曾经说过,

    “楚以令尹当国执政,而自子文以后,若敖氏、成氏、蒍氏、阳氏,皆公族子孙,世相传授,绝不闻以异性为之。”

    除过令尹之外,楚国的一些要职,例如主管楚国军务的司马、负责内政的莫敖等皆由公主、王子等担任。在楚国,即使是地方官员,也大多是由王族的成员出任,这突出体现了春秋时期楚国政治的贵族色彩。

    2、不守周礼

    楚国建立早期,楚王熊通得知周天子加封别国而不封楚国时,埋怨说,

    “楚国祖上也是开国功臣,只是祖先过早辞世,所以先祖未能得到分封。一直等到到周文王的时候,楚国国君才得到了子爵的封号。楚国雄踞南方,现如今南方的蛮夷之人全都对楚国顺从听服,这样劳苦功高,居然得不到加封。既然如此,那不如我自封为王。”

    于是,熊通便自封为楚武王,废弃了周天子册封的“楚子”称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的国君。由于熊通的带头,其他诸侯也逐渐不把周王室放于眼中。发展到后期,各诸侯国停止进贡,并纷纷称“王”。

    如此看来,楚国对于周王朝并不尊重,对周礼并不遵循,时常做出超越本分的事情。

    3、对战败者包容度低

    公元前675年,一代雄主楚文王熊赀带领军队征讨巴国,结果却“不克,大败而归”。楚文王打了败仗,想要回到城中重整旗鼓,但是守城的大阍(此为楚国的官名,主要负责把守都城四门的城门令)鬻拳听闻文王兵败的消息后,却将大门紧紧关闭,不肯让楚文王进入城中。鬻拳说:楚国向来没有打败仗的将领,楚国的都城也绝对不会迎接一个打了败仗的将领入城。

    “王不得胜,鬻拳闭门不纳,待王得胜,自当相迎以谢前罪”

    鬻拳与楚文王约定,等君王打胜仗一雪耻辱之时,必将放其进城门,并亲自谢罪。

    一代国君尚且因为战败而被臣子鄙夷,被臣子拒绝进入国门,更何况寻常的臣子、将士?文献记载过这样一些资料,

    “楚发兵相战而将遁者诛。若不及诛而死,乃为桐棺三寸,加斧铚其上,以殉于国。”

    许多将领都因战败而以死谢罪,从中足以看出楚国对一个战败者的零容忍,弱者在楚国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相反,强者则在楚国备受尊重。

    楚制对项羽的影响

    1、贵族政治导致项羽任人唯亲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对鸿门宴的座位有一段描写,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余英时认为,在秦汉时期的宴会上,东西南北四向皆涉及的场合中,东向最尊,南向次尊,西向为“等礼相亢”的朋友地位,北向为最卑的臣位,所以刘邦北向坐是为了表示他的臣服之心,这当然是刘邦收锋敛芒的缓兵之计,而项羽也正式接受了刘邦的臣服。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但是他明里暗里帮助张良、刘邦,使刘邦得以脱险,但是单纯的项羽并未察觉。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却比不上项羽的叔父项伯,这体现的是项羽的任人唯亲,究其根源,也就是楚国的贵族政治。项羽更倾向于同是贵族的叔父项伯,以致后来范增发出:“庶子不足以为谋”的悲愤言语,终被气走,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他的谋士,最终失败。

    2、不守礼制导致项羽草率分封

    熊通越级进封自己为王,是楚国人不守礼制的一个突出表现,也为后世子孙开创了先例。及至项羽,他灭秦国后也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对十八路诸侯进行分封。

    但是项羽的分封诸侯缺少名分,当时他并未称帝,名义上的盟主是楚怀王熊心,项羽越级分封,使得诸侯王怨声四起,加上项羽的分封本身也有失公平,导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抗,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同时,分封这一行为本身也是逆流倒施,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设若项羽遵循礼制,让楚怀王熊心做决定,或许也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抉择了,也或许会让天下诸侯臣服而不至于纷争四起。

    3、对弱者零包容导致他胜骄败馁

    楚国以能者为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项羽打胜仗时自矜功伐,残忍屠戮。且看以下几段史料: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巨鹿大胜,项羽却坑杀秦兵二十万;称霸咸阳,他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如此一来,项羽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却失去了民心。同时,他的自矜功伐也导致了他刚愎自用,以至于他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不纳良言的项羽,逼走了许多优秀人才,但是项羽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才能,逐渐在和刘邦的争斗中占了下风。

    战败的耻辱使他发出“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的哀叹,自刎乌江。

    结语

    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啊,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是如今我们再细细品味历史,便会发现,楚制的弊端不仅影响着项羽的性格,更潜移默化中左右着项羽的人才选用、行动决策。而这些事情,直接影响着楚汉之争的结果,导致项羽最终失败。或许项羽的悲剧结局,在他生于长于楚国之时,在他被深爱着的家乡、国家慢慢影响之时,便早已注定。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班固《汉书·高帝纪》

    单字解释: 楚 制 的 影 响 — — 项 羽 在 楚 汉 之 争 中 的 失 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