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我参加了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几件大事

    2022.06.2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逄先知

    1950年3月,我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后改名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做一名见习秘书。11月,我被安排负责管理毛泽东同志的图书、报刊等。就这样我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一下子到了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直到1966年5月离开,前后16年。这段经历对我影响特别大,是我铭记终生的一段时光。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形成和确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的言行和风范,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让我受益很大。对我的成长锻炼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作为田家英同志的秘书,参加了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参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从1951年出版的第一卷,到1960年出版的第四卷,前后10年,我都参与了。一开始只是做些校对、抄写等技术性的协助工作。尽管在编辑过程中我没有起什么大的作用,但这个工作确实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使我由最初对主席情感上朴素的敬仰,转为更深入、深刻的感知,逐步了解一代伟人的思想和境界。同时,通过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的工作,学会怎样做编辑工作,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这对我后来的工作益处很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适应干部和群众的要求,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具体承担,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名义于1991年建党70周年时出版,我又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的编辑工作。

    我从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到今天70多年过去了,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我的精神信念支柱,融入我的血液之中。《毛泽东选集》中的许多思想理论,随着历史的推移、时光的流逝,愈益显现出耀眼的光芒。我认为,《毛泽东选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理论、路线、战略和策略。读《毛泽东选集》是一种精神享受,对于自己的理论水平、看问题干工作的方法,会有明显的提高。同那些从外国抄来的空洞的教条式的文章相比,完全是两种境界。所以说,《毛泽东选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第二件事是1955年参与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泽东同志对编这部书非常重视,那段时间里,几乎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这部书的编辑工作中,从数百篇材料、调研报告中精中选精,极其认真地修改,并加写按语。有的材料文字太差,被改得密密麻麻;有的题目冗长,改后鲜明、生动、有力,很吸引人。我在参与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过程中,直接看到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改标题、改文章的,这一切,对于我的编辑能力和文字修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受益终生。

    第三件事是参加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的几次农村调查,主要是四川、浙江、湖南的调查。其中我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1961年春的浙江调查。当时为克服全国经济困难,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亲自派三个调查组分别到广东、湖南和浙江调查,向他直接报告调查情况。我参加了田家英同志带领的浙江调查组,地点是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地区。调查组成员都住在老百姓的草棚里,冬天很冷。我学着毛泽东同志的调查方法,召集基层干部和群众开调查会。一边听,一边记,一开就是好几天,做了一个从历史到现实的详细调查,向调查组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真实材料和分析意见。通过这几次调查,我深深体会到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怎样作正确的调查研究。

    (作者为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详情请参阅《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年第12期《传承伟人思想 凝聚奋进力量——访党史学家逄先知编审》一文)

    单字解释: 我 参 加 了 毛 泽 东 同 志 直 接 领 导 下 的 几 件 大 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