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我国为何没有日本族?曾以移民方式侵略中国,成功只是一步之遥!

    2024.01.2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我国有56个民族,且统称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共识。

    汉族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历史上经过不断的交融,有的与汉族形成了杂居态势,有的则是在汉族聚居区的周边。

    换言之,少数民族都是汉族主要聚居区周边的人民。于是问题就来了,与中华大地一衣带水的日本,数千年来也时时跟我们交往,那为何在我国就没有日本一族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就得知道族群之间的认同和差异是什么。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我们为何要将日本人或者说是日本族群区别对待。

    现代的民族区别和历史上的夷狄一个国家是由个体构成的,不同的个体之间,又组成了不同的族群。族群的本质,是文化、生活习俗、宗教观念上的一致性。

    比如汉族传统的民间习俗中都供奉玉帝,我国的藏族民众多信奉佛教,西方人则相信上帝。这便是不同族群间,宗教观念的差异性。

    有了这种彼此间的差异,才构成了生活在不同地区里的族群。有意思的是,数千年的历史上,虽然族群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但古代的人们似乎不刻意强调它。

    就是说族群现象客观存在,可在社会生活中却不会特意强化它的存在。就连“民族”这个词,我国历史上也没有。

    历史上,我们有“中国”、“中华”、“华夏”、“汉人”等描述自我的词汇。称呼中国之外的人,则用夷、狄、胡、虏、鞑等词汇。

    到了近代,更远的西方人来到后,我们在称呼其为夷人时,还会再加上“洋”,意思是说他们来自更远的外洋,本质上都是为了跟我们自己作出区分。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日本人,最早从汉朝开始,我们将其称为倭,或者倭人。这时候的“倭”还没有贬义,基本上是中性词汇。

    直到明朝日本海盗频频袭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人乃至倭寇,不再仅仅是内外有别的区分,还附带上了强烈的爱憎分明。

    等到近代日本系统性侵略我国,“倭”字更像是“秦桧”两个字一样,中国人人厌恶,几乎成了日本的特指。

    用不同的词汇形容他人,其实就是族群之间的差异。到了近代以后,随着“民族”一词从西方再辗转日本传入国内,“中华”和“民族”结合,才构成了现代中国人族群认同的新概念。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的概念下,民国推翻清朝成立初期,还有“五族共和”的概念。五族指的是汉、满、回、藏、蒙,因为这五个族群人口最多,且区分最明显,彼时还没有56个民族的概念。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后便逐步划分形成了56个民族。至此,现代国家和民族的概念,逐渐取代了历史上的夷狄观,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的国家和族群认知基础。

    而在现代民族观念形成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给倭人也就是日本人留有一席之地。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自清朝以来,日本一直妄图吞灭中国。

    百万倭人移民,妄图成为“主要民族”说到近代日本侵略中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可事实上,日本侵略中国是系统性的,除了军事手段之外,在近代史上还一直在大力推行移民侵略。

    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历史上日本对该地的入侵较早,所以移民侵略更是形成了庞大的规模。

    20世纪初日俄战争后,战胜后的日本便开始执行移民侵略东北的政策。彼时的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曾这样说:战争不可能常胜,永久的胜利是人口增减,要将东北地区打造成日本强大势力范围。

    由此,日本在1906年成立了所谓的关东都督府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后者的负责人后藤新平刚上任就野心勃勃的表示,要实行移民集中主义,要在东北地区以主制客。

    很显然,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也知道自己在中国东北地区属于“少数民族”,所以才要急不可耐的向当地移民。以便让他们自己人在东北扎根,进而在人口上形成增长和碾压中国人的态势。

    按照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观点,他们向日本政府鼓吹,10年内至少移民50万,如果有可能的话则达到100万更好。

    1912年,大连金县的海岸地带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村庄——爱川村,首批移民侵略者一共是48人,这成为日本向我国东北移民侵略的起点。

    为了专门处理移民侵略的事务,日本政府随后又成立了所谓的拓务省,由日本移民侵略我国的人被称之为开拓团。

    从1912年到1931年,属于移民侵略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日本人难以在东北扎根,有的很快就逃回了日本。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彻底定居在东北的日本移民只有1000多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彻底撕下伪装全面入侵中国,与之相对应的移民侵略政策,随之也充满了暴力。

    先期的移民还是农民,后期移民的主要构成者则是退役军人。日本政府给这些人分发武器,纵容他们去霸占和抢夺中国人的土地。

    根据统计,从1936年到1945年,日本一共执行了14批次的移民侵略,所谓的开拓团共派遣了860多个,总人数超过了33万人。

    实际上,这33万仅仅是基本人数,后期随着他们亲属家眷的到来,再加上新出生人口,人数便开始暴增。

    移民侵略,本质上就是抢占中国人的土地。以阿城地区为例,10年时间所谓的开拓团来了9批次,人数有2496人,之后侵占中国人的土地超过了1.5万晌。

    被赶走的中国人,要么背井离乡逃出东北,要么就只能接受日本人所谓的“归屯并户”政策。说是集中管理,本质上是系统灭绝中国人措施。

    毕竟,日本侵略者要想快速在东北地区成为“主要民族”,就得尽可能让中国人成为“少数民族”。

    所以杀戮天天存在,那时候在日本统治下的东北人,连大米白面都不能吃。若是被抓到吃白面,就会被认定为是“经济犯”。日本人接下来会随意勒索财物,甚至将人折磨致死。

    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东北至少有50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家园。日本人期间一共组建了12000个集中部落,被残害致死的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已无从统计。

    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是,日本后来战败了,假设日本没有战败,他们的移民侵略政策就会得逞。不断被杀戮和驱赶的中国人,真的会成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也正因为如此,当日本在1945年战败后,移民侵略东北的开拓团成员,不管男女老幼全部被遣返。

    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到1944年秋天,我国东北地区日本移民的数量已达到1662234人。随着第二年日本战败投降,这些日本人经由葫芦岛被遣返。

    先期遣返的158批次,共有1017549人。之后的遣返工作,一直持续到1948年秋天,总计遣返了1051047人。

    值得一提的是,有40万左右的日军战俘被苏联掳走,他们被送到苦寒之地西伯利亚做苦力,最终的命运如何也就无人知晓了。

    除此之外,在日本战败后的混乱时期,还有一定数量的日本人在东北自杀或者死于疾病。一些失散的儿童被中国家庭收养,还有一些无处可去的日本妇女则嫁给了中国人。由于这一部分情况没有统计,所以这些人有多少也无从算起。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在战败后,失去了成为我国一个少数族群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即便有少数日本人留在了东北,他们也不可能再表露自己的日本人身份,最终的结局是被融合吸收到我们的族群里。

    所以从族群的概念去看,日本的侵略最终没有得逞,他们也只能全部滚回老家去。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即便两国间有人员往来流动,日本这个族群的概念,也无法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个族群的人难以形成更大的整体,又怎么会成为民族呢?再者,从更远的历史去看,日本人也没有移民我国的情况。

    日本的民族构成日本是国家名称,所以不会有日本族这种概念,日本人自称是和族。而在族群的构成上,日本人并非是一个整体。

    最早在3万年以前,澳大利亚人种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大陆架来到日本,此后,另一支尼格利陀人也来到了日本,这两个人种逐步融合,构成了后来的绳文人。

    我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和汉朝两个时代,有两批人到达日本。前一批被成为弥生人,后来成为日本九州岛上的主要人种。

    汉朝进入日本的被称为古坟人,由于数量不大,他们并没有改变日本的人种结构,而是融入了日本的族群中。

    目前,日本的主要人种是绳文人和弥生人,千百年来的族群认同趋于一致,所以在民族认同上,都称自己是和族而没有大的差异。

    历史上,都是其他地区的人种向日本迁移,而没有发生过日本人向其他地方迁移的记录。正因为如此,我国在历史上也没有日本族群的存在,所以从民族区分上看,哪怕是日本在侵略我国之前,他们在我国的土地上也没有大规模存在过。

    结语不同族群的人要组成一个国家,认同感是长期形成的。日本人在历史上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我国,近代以来又试图侵略我国,所以日本这个族群对中国来说是仇人的存在。

    两个族群有仇,就不可能共处一国之内。也因此,日本人这个族群,连做少数民族的资格都不会有。

    参考资料:

    《二战后中国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内幕》 青年参考 2007年4月18日

    《人类学家:日本民族构成复杂》 新闻晚报 2013年7月5日

    单字解释: 我 国 为 何 没 有 日 本 族 ? 曾 以 移 民 方 式 侵 略 中 国 成 功 只 是 一 步 之 遥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