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与粟裕不和,跟邓公是连襟,1952年自尽,李富春:他没啥大问题

    2023.05.1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说起粟裕的故事,绝大多数人都会聚焦到他的战功上,为他的传奇故事而叹为观止。但事实上,粟裕最引人注目的可不仅仅是战功,而是他那近乎令人发指的好性格。

    根据资料记载,粟裕为人特别老实,而且从来不争功,他有好几次能够改变命运,甚至能够摸到元帅的门槛,可总是因为为人谦和而将机会拱手相让。

    也正因如此,基本上很少看到有人与粟裕合不来,毕竟面对这样一个老好人,怎么吵也吵不起来。然而,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特例,这个人叫乐少华。

    说起来也是意外,虽然乐少华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名声不大,但他却是少数几个能逼的粟裕大将都郁闷不作声的人。那么问题来了,乐少华究竟是何人?为何能让粟裕这等好脾气都感到郁闷?

    这里首先得说明一下,乐少华与粟裕的过往,是一段比较复杂背景下的往事,这两人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只不过性格差距很大。

    如果说粟裕是一面盾,可以挡住所有的一切。那么乐少华就是一根矛,势要捅破一切阻碍。所以两人的性格注定了他们在一起会闹出些风波。

    说起乐少华的往事,那绝对是意气风发,甚至在当年风头一度盖过粟裕。

    他出生于1903年的浙江镇海,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不过乐少华革命意识觉醒的早,于1925年就参加了五卅运动,并于当年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北伐军逼近上海,乐少华参与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并担任了上海金属总工会宣传委员,随后就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秘密电台工作。

    本来这也没什么,若只此发展,乐少华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工干部,应该不会和粟裕有什么交集。但历史就是这么巧妙,在大革命失败后,乐少华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读书期间他又认识了王明和博古,这一下子历史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关于王明和博古这两人,绝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他们是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后来红军反围剿和长征过程的重要负责人。

    乐少华与这些人成为同学好友,那自然在早期也获得极大的身份提升,在一些史料记载中,乐少华被称之为28个半布尔什维克。虽然该说法被杨尚昆否认,但也从侧面说明,乐少华与王明等人关系密切。

    这里得提一句,虽然王明、博古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的挫败,但这些人也应该称得上是绝对纯粹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们拥有不错的理论水平。

    这些同学的熏陶,让乐少华的理论水平提升很快,在回国以后就被委以重任,1932年被任命为红三军团七军政委。

    新官上任,乐少华就赶上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剿,在这场大战中,乐少华并没有多少书生气,而是立刻带着部队参加了这场反围剿,也是立了不小的战功。

    随后,红军进行改编,乐少华又担任了红三军团五师政委,和与林总齐名的寻淮洲搭伙共同管理第5师。

    能够成为寻淮洲的政委,乐少华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们的初次合作就表现的很不错。

    当时第五师所属的东方军在彭老总的率领下主动出击作战,乐少华和寻淮洲不仅连续歼灭敌人,而且还一个团的兵力全歼了蔡廷锴的精锐铁军团,因此名声大噪。

    随后,两人因为战功先后升级,寻淮洲担任新成立的红七军团军团长,乐少华担任军团政委。从进入苏区不过一年多时间,乐少华就从零开始一度成为军团政委,这种升官速度和表现力碾压了当时一众干部,粟裕在他面前都显得很逊色。

    所以说这里面虽然有别人的帮助,但也不可否认,乐少华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乐少华虽然有才干,但是性格却很古板,对于共产国际有着另类的崇拜,所以在传达命令时有着坚决与不妥协的态度。

    在这一背景下,寻淮洲以及军团参谋长粟裕都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连老好人粟裕都有些遭不住了。

    例如历史上曾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乐少华上任的当天,当时他正在讲话,粟裕刚刚从外面进来,寻淮洲出于礼貌和粟裕打了个招呼。

    敏感的乐少华就认为自己的军团长、军团参谋长在给自己搞下马威,于是当场就发了飙:老子做报告,哪个还在说话?这一通火发的老好人粟裕当众一阵尴尬,但却还是没有说话。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可自那以后,三人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尴尬,尤其是粟裕,一向好说话的他,也被乐少华搞得变得沉默寡言。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大背景,当时博古等人大搞错误路线,毛主席都遭到打压,把中央苏区搞得一团乱。粟裕等人自然对这一局面是担忧的,但乐少华对于中央的决定百分百服从,不打任何折扣,而且还不允许别人反对,那自然就让关系变得很僵了。

    后来,中央三人团决定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乐少华和粟裕等人率领6000多人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始了红军史上第1次悲壮的征程。

    仔细来看,这支部队绝对人才济济,乐少华擅长搞政工意志坚定,寻淮洲和粟裕军事无敌,怎么看都是一个厉害的天团。

    但事实却是,强人都有脾气,三个人如同三团火,越吵火越旺。性格良好的粟裕选择沉默寡言,在被乐少华进行狠狠的批评后,此后开会一直不言一语。而寻淮洲和乐少华则天天吵架。

    就是在这种争吵和分歧中,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吸收了方志敏的部队,但却连连受挫,最终主力遭到包围,寻淮洲壮烈牺牲,方志敏壮烈牺牲,粟裕和乐少华勉强逃出。

    此事成为了粟裕一辈子的阴影,而乐少华也几近崩溃。

    长征结束后,乐少华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因为其出色的口才和政工能力,他又和陈赓,杨得志,胡耀邦等人照顾和教育新学员。

    在这一过程中,他认识了当时延安赫赫有名的蒲家三姐妹之一的浦代英,两人一见钟情,在李富春的夫人蔡畅的安排下,两人结为夫妻。

    有意思的是,浦家三姐妹中最小的蒲琼英也嫁给了另一个中央领导人,这个人就是邓小平。因此,乐少华机缘巧合下和小平同志成为了连襟。

    不过,乐少华的仕途缓慢了下来,1942年,乐少华主动请缨去基层当了一个厂长,而当年被他批的说不出话的粟裕,则成为了中共七大的中央候补委员。

    再后来解放战争爆发,乐少华主动参加部队去东北,又在东北担任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朝鲜前线输送了大量的武器,也算是立了大功。

    然而,乐少华稍微有点起色的人生又遭遇了1951年的三反运动,并且撞上一些特殊事件。关于当年的事情的确是一笔糊涂账,总之乐少华遭到打压,并于1952年自尽。

    对于乐少华的死,李富春曾有这样的评价:乐少华没有什么大问题,他纯粹是个人想不开。对此,我们不由得唏嘘,人生之际遇如此反复,乐少华的一生真是让人惋惜。

    单字解释: 他 与 粟 裕 不 和 跟 邓 公 是 连 襟 年 自 尽 李 富 春 他 没 啥 大 问 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