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将军自知功高震主,赶紧告老还乡,秦始皇: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

    2023.09.1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前言

    秦国,这片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白起和王翦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名将。

    白起性格直爽,作风果决;王翦深谋远虑,稳重老到。两人都是一时之选,都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由于处事原则和处世方式迥异,导致他们在功成名就、受到君王猜忌时做出了南辕北辙的选择,结局天壤之别。

    白起:功高震主招祸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凭借优秀的军事指挥官白起在战国竞争中逐步崛起。白起为人麻利,作战勇猛,屡建奇功。他指挥的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军40万,震惊各国,一时间声名远扬。

    白起由此一战成名,受封武安君,率领秦军打出了秦国版图。三十岁出头的他已是秦国第一大将,受到昭襄王极为倚重。然而好景不长,白起并未因战功擢升为相,而是逐渐引起君王的猜忌。

    引发这一转折的,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一次朝会上,白起在秦王面前语带谏责,称秦王近期的某项举措可能会招致边境蠢蠢欲动。这触怒了秦王宠信的左庶长应侯。

    应侯是一个心术不正之人,见白起与秦王过从甚密,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影响。他趁着这次朝会后,私下里对秦王进谗言,说白起此举实为藐视王权,已经野心太大,难以控制。

    应侯语带恶意地分析道:“白起由于战功已大,仗着秦王信任他,不把国法作为眼中物。今天他在百官面前直言不讳地批评陛下决策,是想要建立自己的威信,抢夺您的权力。这样野心勃勃的人如不除掉,迟早会为国家带来灾难。”

    秦王听信了应侯的话,心生猜忌,当即将白起贬谪到北地郡守边关,进行边疆牧马。

    白起对此非常不满,心中充满了愤懑。他自诩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应侯一句话贬黜边疆,实在委屈。三年后的一天,匈奴骑兵入侵边境,白起认为这是一个东山再起的大好良机。

    当夜,他烧了警报传递军情的烽火台,违背秦王节制匈奴的军令,亲自领兵深入匈奴腹地展开疯狂反击。经过一场血战,白起重创了匈奴军,为北地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此举却被秦王视为公然藐视朝廷威令。秦王勃然大怒,立即派出使者前往监督白起服下毒药自尽。

    临终前,白起仰天长叹:“我仅凭一身武艺,为秦家打开河山,立下无数功劳,无功不报,却被他人谗言中伤,竟被猜忌至此!”

    白起从盛极一时到黯然死去,历时不过数年光景。功高震主,招来杀身之祸,实为悲剧。他那截然不同的下场,与另一位名将王翦形成了强烈对比。

    王翦:及时撤退全身而退

    相比之下,秦始皇时期的王翦则颇有先见之明,在权力斗争中及时退场,全身而退。

    王翦是秦国宿将,跟随秦王政二十余年。他参与了攻灭六国的决定性战役,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子王贲也是一位杰出的秦代名将。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讨论伐楚一事时,气盛的李信轻率要求20万大军,王翦则谨慎要求60万。此举遭秦王不满,认为王翦畏难、无胆识。

    果然,率领20万军队的李信大败而归。秦王震怒,立即召见王翦,当面质问他当初为何要求那么多兵力,结果导致大好局面被李信糟蹋。

    王翦沉声回答:“臣看楚军之众,料想至少需60万人方能取胜,如今李信轻敌偷袭以少胜多,导致失败在所难免。臣非畏敌,实因谨慎,才要求调更多军队应战。”

    秦王勃然大怒,认为王翦是在开脱罪责。但转念一想,楚国大军压境在即,现在也只有王翦可以扭转乾坤。于是他命令王翦立即出征,言下之意是坐实了王翦“畏难”的罪名。

    王翦面无表情地应诺了此命。但他看出秦王急于赎回面子,内心惴惴不安,生怕此战一旦大获全胜,秦王必会加剧猜忌自己。

    于是他连番找借口推辞出征,要求告老还乡。王翦已看穿人心险恶,知晓功高震主之害。他担心此战结束后,自己的威望达到顶峰,势必触动君王的神经。

    最后秦王保证不会加害于他,王翦才领命领兵南征。心细如王翦,自然不会相信秦王的保证,这只是权宜之计,目的就是争取时间,待胜利在握之日再做打算。

    此后,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大胜而归。诸侯灭亡在即,王翦更加意识到秦王必将猜忌自己。于是他再次告老求归,秦王果断应允。

    王翦及时撤退权力中心,主动避开风头,在余生中受到秦王礼遇。他的儿子王贲后来也功成身退,寿终正寝。

    王翦看清形势,早早退出权力核心,保全了自身和家人。这种稳重老谋,为日后全身而退打下了基础。他的智慧,在如何化解权力斗争中尤为突出。

    智慧来自对大势的正确把握

    对比两人,我们可以看到,聪明人总能溯源,找对生存的根本。

    白起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没有看清秦国君主专制的本质。他错误判断了自己的地位,仗义执言触怒君王,最终导致自己命丧黄泉。

    而王翦深谙秦王专制性情,明白自己只是扩地功臣,地位不稳。所以他选择低调退隐,保全性命。

    智者生存,仁者殉道。生命诚可贵,然知时务者为俊杰。白起和王翦两位名将处理危机的不同选择,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人的成败,与个性和才干固然相关,但更主要的是对大势和根本的洞察力。顺应时代潮流,知进退,方能最后笑到最后。

    白起主观上有为国捍卫疆土的使命感和正义感,也有仗义执言的良知和骨气。但客观局势与环境注定了他难逃一死。

    王翦看似老谋迂腐,退隐保全,但实则拥有超前的时代眼光。譬如他在对楚国作战时,采取积蓄力量的慢慢包围战术,就体现了他深谙兵法的睿智。

    结语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王翦深心计,抓住大势,最终将自己与家人的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也从另一面印证了无論时代如何变迁,智慧始終是立身之本的道理。

    对于王翦的退隐之举,当时或许有人认为是过于保守和谨小慎微。事后诸葛亮,王翦的决断才是真正英明神武之举。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技能,但更为关键的是培养洞察ROOT本和调节大势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不断适应变化。

    单字解释: 将 军 自 知 功 高 震 主 赶 紧 告 老 还 乡 秦 始 皇 朕 不 杀 你 你 留 下 便 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