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成语“退避三舍”,晋文公果真为报恩吗?大家不要再用错了

    2022.07.11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他的霸主之路可谓一战成名,这一战就是城濮之战。

    这一战也为后人留下一个成语,即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一直以来被视为重信守诺的典型,但从结果来看,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晋文公借助这一成语达成了两个目的,要说清楚这两个目的,我们的故事要先从晋文公的流亡说起。

    许诺“退避三舍”

    晋文公流亡,《史记》载因受后母骊姬之乱,为保命不得已跑到母亲的故国翟国(也称“狄国”),待了十二年后,又被兄弟晋惠公追杀,之后又跑到了齐国。

    当时齐国正是齐桓公当政,他亦有志称霸,所以善待诸侯,于是,就接收了重耳,以厚礼招待,还为他安排了家室。

    重耳在齐国总算又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一住就是五年,日子过得太舒坦,鸿鹄大志也被他渐渐抛之脑后了。

    但是他的妻子齐姜却是一位特别有智慧和眼光的女性,为了帮助重耳实现复国大计,她和重耳的亲信大臣合谋对重耳施计,你不是说死也要死在齐国吗?不愿离开是吧,好,那就将他灌醉,直接拖上车,强行带离齐国。

    等重耳醒来后,也只好接受现实了。

    但他的归国之路也没那么顺遂,要先后途经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一路走总得吃饭睡觉,这些诸侯国就是他的“干粮”,也是他归国主政的支持者。

    到曹国后,曹共公不以礼相待也就算了,还侮辱他。经宋国,宋襄公以国礼接待了他,但宋国刚被楚国打败,也无力帮助重耳回国。于是,宋国司马公孙固让他去楚国。

    之后重耳经郑国,同样也没人鸟他,最后到了楚国。当时楚成王在位,他以诸侯王的礼仪接待了重耳,对此重耳也十分感激,但楚成王也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将来如何报答他。

    重耳当时流亡在外多年,眼下也是生死未卜,但他却在楚成王面前许诺,说如果将来两国不可避免交战,那他的军队与楚军兵戎相见时,他一定会“退避三舍。”

    一诺千金,重耳的诺言就这么许下了,其实这话多少有点小看楚国。所以,楚将子玉听了就十分不悦,埋怨重耳出口就提打仗,好像自己有多牛掰似的,于是就让楚成王杀了他。

    但楚成王认为重耳仁贤,当时身边还有一批贤臣追随,如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这些人都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也都是治国之才,况且他说这话在当时看来意义也不大,所以楚成王也不与他计较。

    重耳在楚国待了几个月,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夺取了王位,正式成为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城濮之战

    五年后,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逐渐兵强马壮,国力充实。面对东方齐国的衰败,南方楚国在中原的势力扩张,晋国要想有进一步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与楚国发生冲突。

    当时,楚国控制着中原的一些诸侯国,如鲁、郑、宋、曹、卫等小盟国,这其中也有迫不得已的诸侯国,比如宋国。

    在晋文公上位后,宋国就背楚亲晋,一下惹怒了楚国,招来了楚国大军的围攻。

    公元前634年,楚国攻宋,隔年联合郑、许、陈、蔡四国围困宋国,宋都陷入危机。

    宋国赶忙派人去向晋文公求救,但晋国并没有直接出兵与楚国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攻楚国的盟国曹、卫,这样一来,楚国必然来相救,那么,宋国之围也就自解。

    但楚国不按套路出牌,曹、卫要救,宋国也要攻,而且还攻得更猛了。

    宋国只好再次紧急求助晋国,当时楚国势力很强,晋国也不敢贸然与它短兵相接,于是又给宋国出了个主意。

    说你们去给齐国、秦国送点礼品,请他们出来调解,如果楚国愿意解宋围,那晋国就把曹国君主扣留下(当时晋国已攻下了曹、卫小国),并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

    这样一来,曹、卫必然不会同意齐、秦的调解,楚国也必然会维护曹、卫利益而不给齐、秦面子。

    一旦齐、秦失了面子,就会反过来支持晋国出兵,这样晋国就解了后顾之忧,再出兵就占到了优势。

    结果事情的发展也不出晋国所料,齐、秦果然站到了晋国这一边,所以,晋国在外交上已处于有利地位。

    楚成王也很快得到了消息,一看形势对楚国不利,就令前线的大将军子玉从宋国撤军,叫他不要与晋国交战。

    子玉是楚国令尹,这个官比较大,是楚王之下的最高执政者,而此人又骄傲自负,一意孤行,根本不听楚王退兵的命令,执意要与晋国干一仗。

    子玉这么做也有他的难处,国内有人批评他不仅不会治国,而且打仗也不行,只要带超过

    300辆兵车的兵力肯定要吃败仗。

    子玉这么傲娇的人,自然不服气,他就要打一仗,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闭上嘴。带着赌气去战,多半的结局都会输。

    楚成王见子玉不听令,就削减了他的兵力。子玉在前线攻不下宋,晋军也不来与他交战,僵持不下时,他只好派人与晋谈判。

    条件是楚撤兵,晋复卫成公位,还曹国土地。但晋国精得很,他把使者扣压,然后私下与曹、卫达成协议,要想复国,也不是不行,前提是必须与楚断交。

    曹、卫小国也没办法,谁厉害听谁的吧,于是就派人与楚断交了。这样一来,楚国就被完全孤立了,那还能打胜仗吗?

    子玉更生气了,他决定带军北上,与晋军决战。而子玉的决定,也正是晋军所希望的,他们就是要把楚军引向北方,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地方痛击楚军。

    那么,最合适的地方是哪里呢?且看晋军的后退三舍之地。

    楚军北上,晋文公就下令晋军后退三舍之地,一舍相当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晋文公一令之下,还了楚成王的恩情,“退避三舍”,完成了他的诺言。

    晋军向后退了90里,正好退到了卫国的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为什么是这里呢?

    因为在城濮有人在等它,齐、秦、宋国的军队,都在此聚集,曹、卫也已倒戈了,晋国可以大展伸手了。

    子玉什么也没察觉到,他既没注意到齐、秦与晋的联合,也没在意曹、卫的倒戈,只顾一路追击,追到城濮,安营扎寨后,就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说楚军要与晋军在此决战,咱俩就在车上等着观战就行了。

    晋文公只淡淡的回了一句:“明朝见。”

    于是,公元前632年4月,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城濮之战就爆发了。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晋军大胜,缴获战车100辆,活捉1000人。楚军溃败抛下大批物资,晋军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在城濮休整了三天才班师回国。

    楚成王得知子玉战败的消息后,就派人对他说,你还活着回来干啥,还有脸面对申、息父老吗?因为在这次大战中,以申、息地方军组成的左军大部被歼,死了很多人。

    楚成王的意思就是让子玉自行了断,不要再回来了。但令一传出不久,他又后悔了。于是又叫人去追回前令。

    但子玉走到连谷(今河南西华县南),也没接到赦免令,于是就真的自杀了。

    其实子玉的实力也不差,也是楚国的一员猛将,晋文公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很高兴地说:“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同我作对了”,心愿达成。

    晋文公也在此战后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楚国失去了在北方的经营权,只好转而退回南方窝着。

    从上述也可看出,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究竟是不是在报恩,答案也很明确了。他借助这一“退”达成了两个目的。

    “退避三舍”的两个目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晋文公为“古所谓明君”,城濮之战,楚败晋胜,除了战略、战术得当外,晋文公在道义上也争取了主动。

    他与楚成王有约定,也去执行了,但当时晋国将领并不理解,认为一国之君回避敌国臣子,实在是一种耻辱。

    晋文公及时对此阐述了自己的用意,他说用兵的道理在于理直,只有理直才能士气旺盛。他曾许诺过楚成王,就要报答他的恩惠,完成诺言。

    此后,如果楚军不依不饶追着晋军打,那就变成楚军理亏了。

    这么一解释,晋军全军上下也都理解了晋文公的信义之举,将士们士气大增,反倒是楚军的斗志受到了打击。

    所以,晋文公利用“退避三舍”,在战前鼓舞了全军将士,开了一个最强大的动员大会,收割了人心。

    第二个目的,在军事上,晋军也实现了以逸待劳,争取友军的配合而采取的权变之道,而且当时城濮也是一个非常适合排兵布阵的地方,主动选择会战地点,总比被动要占优势吧。

    将士明确作战方针,再加上友军支援,晋军可谓准备充分,提前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成语“退避三舍”的真正含义,并非真正的退避,而是有目的避让。晋文公考虑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上的目的,在政治上可以争取民心,在军事上可以逸待劳,充分准备。

    所以,“退避三舍”,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也是一个谋略。

    单字解释: 成 语 退 避 三 舍 晋 文 公 果 真 为 报 恩 吗 ? 大 家 不 要 再 用 错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