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遵义会议上,洛甫代替博古成为最高负责人,他后来的结局如何?

    2022.08.12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真理指引航向,理想照耀征途。每个团队的早先发展都是在曲折往复的过程中壮大的,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许多有志之士曾经效仿西方尝试过君主立宪,搞过戊戌变法;

    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走推翻清王朝的路线,搞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无奈的是,这两次伟大的尝试都不约而同地宣告失败。个中原因纷繁复杂,难以言说。

    孙中山

    不过李大钊、陈独秀从俄国引进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革命路程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革命前景大为改观。

    只是外国的理论果实要想真正在中国的黄土地上生根发芽,也需要不断试错,不断探寻。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喝过洋墨水的同志握有权,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博古就是这外来的和尚,他走进了照本宣科的死胡同。

    这时候,洛甫就觉得这样下去,革命又将前功尽弃,历史的车轮又将倒退,为了改变不可想象的后果,他必须挺身而出,将革命的旗帜交到能够带领革命队伍走出泥沼的人手中。

    洛甫

    遵义会议中的张闻天

    洛甫原名张闻天,1900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一个富农家庭,如今南汇县已归属于上海浦东新区管辖。

    张闻天从小就展示出过人的读书天赋,6岁进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儒家经典。

    因为父亲为人比较开明,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南汇县又紧邻当时的上海地区,张闻天得已入学南汇一高。这是一种新式学堂,全部采用的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最新课本。

    期间,张闻天博览群书、又善于独立思考,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进步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受到同学沈泽民的影响下,张闻天加入了李大钊先生的“少年中国学会”。

    李大钊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张闻天并未放弃原有的信仰,而是知难而上,在最危险的时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一年,被派往苏联学习。

    1931年,从苏联学成归来的张闻天先后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长时间的具体工作中,张闻天感觉中国的国情太特殊,没有经过工业化的洗礼,民众的思想还停留在帝制时代,百姓还是依靠感性思维来处理人际关系,尚未形成人人爱好科学,崇尚理性的氛围,仅仅是在一小部分知识份子的脑中有了现代意识。

    对革命而言,这注定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传统,各异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总体上是正确的理论,怎么在正确的理论和不同的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合适落脚点,是当务之急。

    张闻天

    尤其是面对博古、李德僵硬的军事指挥,张闻天愈发觉得这种冒险主义长此以往,必将要把中国革命带进歧途,“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张闻天在笔记本中暗暗记下。

    1934年,张闻天从观音山搬到了沙洲坝,同教员在一起办公,合作了《区乡苏维埃怎样工作》一文,从1935年10月-1938年9月,有”洛、毛“联名的文件共计286件,二人合作十分默契。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损失五万多人,底层的军事指挥员纷纷不满,部队走到贵州黄平,张闻天身体不好,坐着担架,那时的王稼祥身上有伤,也坐着担架。

    王稼祥对张闻天说到:咱们红军最后的目标究竟定在什么地方,有消息吗?

    张闻天

    张闻天忧心忡忡地回答:这个仗这样打下去肯定是不行,毛泽东有办法,我看还是要他出山。

    王稼祥一听此话,在晚上给彭德怀打了电话,几个人一传,大家都赞成先开会,决定红军的前途和命运。

    正是因为张闻天首先提出要教员参与军事指挥,就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张闻天随即在会上作了报告,阐述了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看法。

    会议结束后,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总结决议》,在军事上支持教员重新出山,自己也代替博古被推选为党的总负责人,并成为新的军事三人团之一。

    张闻天在会上的表现挽救了红军的命运,红军才能在绝境中找到一丝光亮,最终成功化险为夷。

    张闻天

    西安事变中的张闻天

    长征胜利之后,张闻天继续履行自己肩上的使命。1936年6月1日,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正式提出要求,要南京政府对日宣战;紧接着,粤军和桂军调兵遣将,北上出兵湖南。

    蒋介石一如既往期盼国联的力量,消极对抗日本法西斯,并且竟然对粤军和桂军进行阻拦。

    张闻天和教员等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分析现在是敌强我弱的力量现状,应该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政治党派,一致对外。

    觉得现有的政策应该改变。是时候放弃“抗日反蒋”的策略,改为“逼蒋抗日”。

    蒋介石

    于是张闻天在6月12日和14日连续主持政治局会议和常委会议,会后发表了由他亲自起草的《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对陈济棠和李宗仁表示道义上和宣传上的支持。

    可惜的是蒋介石对之不理不睬,心怀大义的共产党人属于剃头挑子一头热,“逼蒋抗日”还需要最后的一把火,不对,准确的说是来自东北的冷风吹吹蒋介石火热的“剿共思想”。

    1936年12月12日,这一天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天,从此,中国历史将要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这一天兵谏蒋介石,扣押了陈诚、蒋鼎文等军政大员,要求蒋介石停止“剿共“政策,实行抗日救国的方针。

    张学良和杨虎城

    相隔一天,张闻天就收到此消息,12月19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张闻天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对待蒋介石个人的问题上,说现阶段不宜将蒋介石交给人民公审,这种处置不利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对团结各方势力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此会议上,通过了教员和张闻天共同起草的《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通电》。

    为此,张闻天仍旧放心不下,亲赴西安,为最终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全面抗战的转变起到了突出的贡献。

    蒋介石

    教书和调查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张闻天返回延安。随即展开了宣传工作和干部教育工作,玩起了笔杆子,做起了教书先生。

    1938年5月5日,这一天是伟大导师马克思120周年的诞辰日,也是延安马列学院的正式开学日。

    学校建在延安城外七八里之处的蓝家坪,当时环境简陋,缺少资金,校舍就是土石山上的一排窑洞。雨天里,经常漏水,学生总是泥一脚,水一脚地走进课堂。从学院建立开始,张闻天就是院长。

    干一行,爱一行。马列学院创办之初,张闻天亲自主持一切工作,诸如挑选入学的干部、制定教学计划、聘请教学的老师,考核学员的成绩制度。他都一一过问。

    张闻天等人

    学院开设六门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马列主义基本问题、党的建设、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西洋革命史。分别由王学文、艾思奇、吴亮平、陈云、杨松、陈昌浩担任讲师。

    为了帮助学员弄懂所学课程究竟是什么,同时也有考核的意味。张闻天确实耗费心血。

    比如吴亮平教授的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每讲完一个问题和单元,张闻天就来一次课堂问答,每相隔十天半月,就来一次突击抽查。

    除此之外,为了让学员和广大干部读到原滋原味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张闻天还设立了编译部,并下达任务,规定每天翻译1000字,且要准确无误,自己则做最后的校对。

    张闻天等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张闻天在随后的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为此,他在阅读列宁的著作中写道:敢于承认失败、错误,并从中学习,非常重要。过去没有做实际工作,缺乏实际经验。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基层做调查。

    1942年1月,他的请求得到中央的同意,选派了九名干部(其中包括其妻子刘英)。组成“延安农村调查团”,在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

    历经一年三月,撰写了大量的一手农村资料。

    既是抗战时期中国农村实地考察的宝贵记录,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文献。

    张闻天夫妇

    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张闻天呕心沥血,在无数个挑灯夜战中,写成了一份总结报告《出发归来记》。

    他自己曾说到:

    自己出发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补课”,弥补缺乏基层调研这一课。

    我感到我有一种全新的体验,那种感觉是书本上的知识所没有的,脚踏实地同农民攀谈,好像赋予了我的灵魂一种土地的力量,我说不好这种力量是什么,但它总让我充满干劲,使我忘却了调查时身体上所受的磨难。

    写完这篇报告之后,我忽然醒悟,这种力量是人民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张闻天

    在1969年,张闻天化名为张普,居住在广东肇庆,时间长达六年。在此期间,张闻天闭门谢客,潜心专研社会主义理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写出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笔记文稿。

    1976年7月1日,正是党的节日这天,张闻天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76岁。张闻天这个人身上体现了真正的士大夫风骨,又具有现代有机知识份子的觉悟。

    他始终一心为党,不争权夺利,甘于退位让贤。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党的负责人,坚定地站到真理的这一边,使教员重新回到军事指挥的岗位上来,他的策略思想和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一生跟着真理走的张闻天》 世纪风采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 程中原

    单字解释: 遵 义 会 议 上 洛 甫 代 替 博 古 成 为 最 高 负 责 人 他 后 来 的 结 局 如 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