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隋唐英雄中李元霸对战宇文成都,两人武力值差多少,差个裴元庆?

    2022.08.04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要说人和人不能比较,单看这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得看他跟谁比,隋唐英雄也不例外,在隋唐演义中裴元庆的出场可谓真的很华丽,大战瓦岗寨群雄,但是没办法最后被徐茂公出馊主意战败,等到宇文成都和李元霸再出场,很多人就会觉得裴元庆战力值很渣,李元霸一拳一个小朋友,分分钟几人倒地的强者能力,显得裴元庆也就那样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人到底有何实力。

    裴元庆天下第三条好汉,力大无穷。因硬接李元霸三锤,而名扬天下。裴元庆相传是玉面哪吒的化身,双手使一对重达六百多斤的八棱梅花亮银锤,坐骑是一匹可以日行千里的白龙马,勇猛异常,年少就显现出惊人的臂力和军事才能,骁勇善战。十二岁的时候就曾单枪匹马的与瓦岗寨群雄进行了一场名震天下的大战,一身高强的武艺暴露无遗。当时裴仁基奉命去攻打瓦岗,裴元庆便跟随他一起前去。当时的裴元庆仅仅只有12岁,但是却难倒了瓦岗的众多英雄好汉。

    裴元庆在两军对峙的空地上十分猖狂,他一边叫嚣着瓦岗没有一个人能和他打的。后来,单雄信忍不住了,拿起自己的长枪,骑上马便出门迎战。单雄信看到裴元庆之后,很是震惊。裴元庆当时还很矮小,他坐在一匹小马身上,手里拎着两个大银锤,看上去非常搞笑。单雄信一看是个小孩子,单雄信便想着用枪将他轻轻一拍,打倒在地上便好,单雄信挥枪指向裴元庆,裴元庆非但没有被拍倒在地,反而两锤一分,轻轻松松地将单雄信的枪夹在了两锤之间,单雄信用出全身的力气,也没有将枪夺回来。无计可施,裴元庆两手一撒,单雄信便随着他的枪一块倒在了地上,在阵前摔了一个大跟头。单雄信头也没回便慌忙离去。

    这时秦琼上阵,只见他手握一把金枪,大声吆喝一声,枪尖直逼裴元庆而去,但是谁曾想,裴元庆用自己的两个小银锤轻轻一举,便挡住了秦琼的枪杆,瞬间这个枪杆就弯了,秦琼没了武器,只能无奈撤退。两个英雄打不过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听起来有些许的好笑,但是也说明了裴元庆的高强战斗力。真是后生可畏啊,但是可惜的是在裴元庆十五岁那年

    被烧死在石窟中了,不然到了二十多岁战斗力该多么耀眼。

    而宇文成都,年纪比裴元庆大一些,宇文成都是隋朝丞相宇文化及的儿子,被称作隋朝的第二条好汉,武力仅次于李元霸一人,力大无穷。宇文成都传说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宇文成都的单挑战绩也是非常辉煌的,宇文成都一人对阵秦叔宝、王伯当、齐国远、李如珪众人,最后打的众人落荒而逃。宇文成都力战雄阔海、伍云召、伍云锡三人,最后三人也是落败。但是这么强的人遇到了宿命之敌李元霸,二人交手,李元霸完全碾压宇文成都,毕竟力气差距太大了。

    最厉害的就属李元霸了,大家都戏称真正的人形坦克!一人可战百万大军,别的是人,他是直接的战神,裴元庆接住李元霸三锤子就出名了,就能想象李元霸强到何种地步。可能很多人都对宇文成都和裴元庆的排名争论不断,但是一直没有人质疑李元霸,他就是第一。当年他跟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争夺“横勇无敌”金牌的时候,曾经双手举起两个金狮子,一个金狮子重达一千二百斤,两个就是两千四百斤从而一举震慑宇文成都。

    后来的一次宇文成都一见李元霸来到近前,抡动鎏金镗,迎面就打。李元霸把锤一举,将鎏金镋震开。两马一错蹬,李元霸挂定双锤,一把拽过宇文成都,大喝一声,将其撕为两半。仅仅是李元霸那一对擂鼓瓮金锤就重达八百斤。李元霸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四平山之战,一人就能把十八路反王的数百万大军打得七零八落,将185万军队硬生生杀得只剩65万,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怎么说呢,这已经不是人能到达的水准了吧。

    李元霸和裴元庆的对战中,裴元庆使尽浑身力气勉勉强强接了李元霸三锤,知道不是敌手,拨马就走。李元霸哈哈大笑:“好兄弟,天下间无人能接我一锤,你能接我三锤,算是一条好汉,饶你去吧。”和罗成的对战中两人一照面,罗成一颤掌中丈八滚云枪,奔李元霸前胸便点。李元霸飞起一锤,正中枪杆,枪杆被打成两段。罗成虎口震开,回马逃走。

    这个能力在所有的历史演义小说之中,李元霸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了吧,原以为这么强的人会死在战场上,或者几百万的乱军中猛不丁的被冷箭搞死,结果是被老天爷收走的,让雷给劈死的,听起来无语又离谱。

    不知道各位喜爱隋唐英雄的读者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下方留言。

    单字解释: 隋 唐 英 雄 中 李 元 霸 对 战 宇 文 成 都 两 人 武 力 值 差 多 少 差 个 裴 元 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