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刘邦大封开国功臣,张良排名62,韩信第21,为何萧何位列第1?

2022.12.2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前言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但是秦朝的暴政使各地民变不断,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发动了著名的大泽之乱,各路诸侯纷纷响应,秦朝的江山就此土崩瓦解。

秦末农民起义规模浩大,势头汹汹,各路起义军首领割据一方,谋求称王称帝。两个最强大的力量则是以西楚霸王项羽和沛公刘邦为首的西楚国和汉国军队。

项羽本是楚国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勇武过人。项羽具有高大威猛的体魄和过人的勇气力量,善于骑射。他17岁从军,很快便因为战功卓著而得到西楚怀王的赏识。

项羽在秦末起义中率军攻入咸阳,生擒秦王子婴,灭亡了秦朝。他的西楚軍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项羽自此声名远扬,被楚怀王封为西楚霸王。

与项羽不同,刘邦则是出身寒微。刘邦原本只是沛县的一个镇守,后来响应陈胜起义,在军中充任低级将领。

刘邦敏锐嗅觉强大的政治野心。他拉拢人心,广交朋友。凡是投奔刘邦的英雄好汉,刘邦都热情招揽。刘邦渴望借助他人之力,称帝一统天下。

两雄争霸,难分难解

项羽率西楚军势如破竹,刘邦则以温和稳重的政策,渐渐积聚力量。两人势均力敌,成为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两支势力。

前208年,刘邦乘着项羽进攻齐国之机,率军北上攻入咸阳,占领关中。不久,刘邦又乘机夺取了巴蜀之地。

次年,刘邦受封为汉王,建立汉国政权。此时的形势是,项羽占据关东六国之地,刘邦占据关中巴蜀,两人鼎足而立。

两家实力不相上下,难分难解。项羽自恃骁勇,觉一鼓作气直接消灭刘邦,可以完成统一大业。

而刘邦则想依靠稳固的后方实力,选择一个最佳时机决战项羽。

张良助刘邦用谋制胜

此时,西楚的谋士张良投奔了刘邦。张良本是秦朝遗老,深谙军国大计。他早年追随项羽立下汗马功劳,后见刘邦心思缜密、深得人心,便转投刘邦麾下,成为汉王刘邦最重要的谋士。

张良明察秋毫,精深沉稳,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能准确把握时势发展脉络,总能在危急时刻给刘邦提出反败为胜的奇策。

前206年,项羽要求刘邦率军会合,共同消灭西楚历下的敌人。

张良判断这是项羽消灭刘邦的良机。于是他建议刘邦将巴蜀之地尽数让给项羽,自己率军固守关中。

这一谋略保住了刘邦的实力。项羽大喜,放任刘邦占据关中。一个月后,刘邦重新夺取了关中之地。

在著名的鸿门宴上,张良再次献策。刘邦按张良计谋,让出鸿门宴主席位于项羽,表现出礼让之态。项羽果然再次大意,刘邦得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

张良的军师谋略,为刘邦战胜项羽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有张良之助,刘邦才得以与项羽抗衡。

刘邦登基后,张良地位渐低

在屡次战役后,刘邦终于在垓下之战中,在张良的策划下,以少胜多,大败项羽主力。

项羽一蹶不振,最终在乌江自刎而亡。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了项羽的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汉朝,开创了四百年的汉代盛世。

张良作为汉初重要功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刘邦心防谋士,担心张良日后成为心腹大患。在封赏功臣中,张良仅仅排名第六十二,远远落后。

张良不得已,只能隐居在家,编撰史书。他为刘邦夺天下作出巨大贡献,却在汉朝积蓄声望与权力。这也成为日后权谋政治的一面不为人知的悲哀。

韩信百万军马助刘邦扭转战局

刘邦起初面对项羽常常陷入苦战。因为刘邦手下将领不擅用兵,难以和项羽抗衡。

淮阴侯韩信归顺刘邦后,刘邦军力大增。这为刘邦最终击败项羽起到了关键作用。

韩信出身佃农,后来积极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在军中逐步升迁。他训练军队的手段高明,将士皆愿为他效死。每次刘邦需要兵源,都会向韩信借兵。韩信训练的兵马为刘邦大大加强了军力。

在襄阳之战中,韩信奇袭襄阳,为刘邦攻下此战略要地。之后,韩信又率军夺取了成皋、叶、竟陵等多座城池。

在刘邦进军关中时,韩信奋力攻取三秦之地,击溃了秦军主力,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在进攻西楚国时,韩信又以少胜多,巧妙运用战术,配合刘邦正面进攻,使项羽军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

可以说,韩信几乎为刘邦打下了统一天下的一半江山。刘邦也曾答应封韩信为齐王以酬劳军功。

可惜,刘邦终究还是忌惮韩信的威胁。在封赏诸侯时,韩信的地位被严重压制,仅得第二十一名的排位。

韩信虽为刘邦出生入死,还是难逃被功高震主的悲哀命运。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惋惜的故事。

萧何稳国安民,守成刘邦后方

当刘邦四处征伐时,谋士萧何留守关中,负责后方供给工作。

萧何凭借治理旧秦国故地的才能,使刘邦军队能够源源不断获得粮草和给养。正因为有了萧何的支援,刘邦方能专心对付项羽军队。

不仅如此,萧何还掌握了秦朝的户籍人口信息,能为刘邦调配军队人马提供依据。萧何的稳妥治理,也让刘邦可以不用担心后顾之忧。

等到刘邦平定天下时,他最需要的正是能安定人心、巩固政权的宰相。于是萧何在功臣中被列为第一位。

尽管武将们如韩信、樊哙等人对此很不满,但刘邦运用巧妙的比喻,说他们只是猎场里的猎犬,而萧何是掌控全局的猎人。最后众将也只能接受这个不那么公平的结果。

可见,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文臣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将。这是因为刘邦更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经营国家的助手,而非只会征战的猛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当刘邦登上帝位,他所有的功臣都成了心腹之患。所以张良、韩信等人,无论战功何长,终究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天下既定,刘邦弃功臣如敝屣

经过长期的争霸和混战,刘邦终于在垓下之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彻底击败项羽军。项羽见大势已去,在乌江自刎而亡。

公元前202年,四年的楚汉战争宣告结束。刘邦消灭西楚势力,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

但是,当刘邦登上帝位,成为真正的天子时,他开始警惕起自己的这些出生入死的功臣来。

张良的谋略智慧,韩信的百万雄师,都成了刘邦忌惮的对象。他害怕这些人日后造反,夺去他的江山。

所以,在封赏诸侯的时候,刘邦把功臣们一一打压排挤。张良、韩信的排名远远落后,弥补不了他们的战功。

刘邦找到了各种借口归功于文臣,而武将的地位则一落千丈。这成为日后君主害怕功高震主的先例。

平定天下的刘邦并没有怀着感激之情来报答昔日并肩作战的功臣。相反,他们成了刘邦必须防备的心腹大患。

狡兔死而良犬烹,飞鸟尽而良弓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惯例。刘邦也不例外,他建立起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朝代,却也因为地位高升而变得警惕和无情。

结语

他逐步抛弃掉这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只为自己能牢牢掌握大权。这也成为日后权谋政治的典型写照。

中原尽归一统,龙兴之后却暗藏杀机。功成名就的英雄终成敌国,新朝的惊心动魄藏于背后。这就是人心叵测,乱世焚烧下的悲哀写照。

历史滚滚向前,江山易主。而那些被遗忘的将士,他们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单字解释: 刘 邦 大 封 开 国 功 臣 张 良 排 名 韩 信 第 为 何 萧 何 位 列 第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