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他5岁封王8岁拜相,10岁被皇帝下诏赐死,临终说了8字,流传至今

    2023.08.15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国家,尤其是那些少年英雄,更是会被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甘罗了,他只有12岁,就在吕不韦的门下当了官。一次偶然的机会,12岁的甘罗出使赵国,并且通过自己的智慧让赵国给秦国割让了十几个城池,被秦国封为上卿。史载甘罗对赵王说: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彊赵攻弱燕。”

    大概意思就是秦国现在和燕国结盟了,那么它们联合起来攻打赵国,国君您就危险了。赵王一听是这么个道理,就割让城池给秦国,然后再攻打燕国,并把夺来的城池分了一部分给秦国。甘罗因此受到了秦国的特别重视。秦王嬴政更是对他赞许有加,大加封赏这个12岁的少年英雄。史载: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为了显示甘罗的年少聪明,后人甚至传说甘罗十二拜相的故事。不过,历史上却另外有一人,五岁封王八岁拜相,十岁却被皇帝下诏赐死,临终8字遗言流传至今。但是他的名字却不为人所知,只有他的那句话流传了下来,让后来许多人产生了共鸣。那么,这个人是谁,他临终前又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东晋小朝廷度过了它最后的一年国运。宋公刘裕在这一年废掉了晋恭帝,建立了刘宋政权,开始了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实事求是的是,刘裕是当时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他能征善战,又体恤百姓,在那个乱世给国家带来了安定和富裕。

    但是刘裕的后代却非常的不争气,尤其喜欢窝里斗。刘裕死后,他的儿子刘义符即位,却在不久后被权臣杀死,接着刘松就开始了混乱的皇帝更迭。刘义符的弟弟刘义隆继承皇位,天下稍安,却被自己儿子刘劭所杀。他不久又被自己的弟弟刘骏打败,刘骏做了皇帝,这才引出我们的主人公——刘骏的儿子刘子鸾。

    刘子鸾的诞生也是个意外。刘骏当皇帝倒还算可以,最终也是善终。但是他的一桩婚事却引起了群臣的反对:他想要娶自己的表妹。胳膊拧不过大腿,群臣最终还是没有阻拦住刘骏,刘骏的表妹还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刘子鸾。但是他表妹为他生了孩子不久之后就去世了,所以刘骏把自己对表妹的感情都转移到了刘子鸾身上。

    5岁的时候刘骏就将他封为襄阳王,后来改封新安王,以此来表现他对自己的表妹的思念。5岁封王,本身就是已经很过分的封赏了。但是作为王族的刘子鸾被皇帝封王,其实大臣们也没啥意见。但是刘骏越高越离谱,在刘子鸾8岁的时候又将他官拜司徒、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加封中书令。中书令,在当时就是宰相之一。

    这当然引起了群臣的反对,但是反对无效。不久,刘骏居然想废掉自己的嫡长子,然后立刘子鸾为太子。这下大臣们不淡定了,开始了朝堂大争论,最终刘骏还是没干成,他按照大臣的意思让刘子鸾的哥哥刘子业继承了刘骏的皇位。这位刘子业与刘子鸾相比,简直就是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

    他自小就与父亲分开,被当作人质放在了他的爷爷那里——这一家人都混成这样了,也可以看出当时刘子业心态有多么糟糕。事实上,他做质子的时候过得非常不好,经常被人欺负,导致他的学业也落下了。后来刘骏做了皇帝,刘子业倒是回到了他的父亲身边,但是他既不通学问,字还写得特难看,让刘骏特别的讨厌。

    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刘子业的情绪和性格都有很大的问题。父亲在时,他畏畏缩缩;等到刘骏去世之后,他就把自己心里的各种阴暗面都发泄了出来。尤其是自己的弟弟刘子鸾,更是成了他发泄的重要对象。他即位后立马下令处死了刘子鸾,因为刘子鸾让他回想起那段被刘骏抛弃的痛苦时光。

    刘子鸾自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哥哥即位之后,他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下去了。当他哥哥的圣旨来到他面前的时候,他才仅仅10岁,却淡定地说道:“愿身不复生王家”。他的这句话也成了一句千古传唱的名言,因为帝王家确实是最为冷酷和残忍的地方。

    历史是一本百科全书,刘子鸾的这句话仿佛历史上的一个诅咒。后来,许许多多的王家子弟,不知道有多少被骨肉相残的。就是南朝后面那几个皇帝,有几个不是把自己的兄弟管得死死的,甚至直接杀掉呢?正是因为历史的复杂、深刻、现实,所以它也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单字解释: 他 岁 封 王 岁 拜 相 岁 被 皇 帝 下 诏 赐 死 临 终 说 了 字 流 传 至 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