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836年3月22日蓝正樽起义

    2023.06.10 | 历史网 | 次围观
    1836年3月22日发生的重大事件:

    摘要:1836年3月22日(农历1836年2月6日),蓝正樽起义。 蓝正樽,号元旷,麻林峒(今麻林瑶族乡)人,瑶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邑庠生。 清道光十四年(1834),蓝正樽与童生陈仲潮、雷克绍等在麻林高庵堂多次商议,拟定“除地痞”、“严客民”、“逐汉奸”等计划。提出“改庵为祠,以族化乡;鼓励勤耕,发展生产;广兴义塾,崇尚礼让”等建议。上…

    1836年3月22日(农历1836年2月6日),蓝正樽起义。

    蓝正樽,号元旷,麻林峒(今麻林瑶族乡)人,瑶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邑庠生。

    清道光十四年(1834),蓝正樽与童生陈仲潮、雷克绍等在麻林高庵堂多次商议,拟定“除地痞”、“严客民”、“逐汉奸”等计划。提出“改庵为祠,以族化乡;鼓励勤耕,发展生产;广兴义塾,崇尚礼让”等建议。上报官府后,官府不但未予采纳,反而加紧迫害,蓝正樽多次遭到峒霸追捕,只得避匿圳源峒陈仲潮家。至此,蓝决心进行反清斗争。

    蓝在陈仲潮家避匿期间,结识九龙庵和尚、“斋教”头领张永禄,便利用“斋教”作掩护,以斋教徒为基础,组织“龙华会”,向瑶民宣传反清主张,得到张永禄极力支持。接着,去黄崖、桃盆等峒串连,并派会员雷再行、蓝正耀赴大绢、麻林等峒暗地活动。饱受峒霸、官府重重压迫、剥削的八峒峒民纷纷响应,入会者近4000人。为防不测,在进峒必经的石门、鱼峒、黄桑、南风界、獐麂界、罗汉峒等隘口分设专卡,严密防守,并集铁工铸武器,伺机起义。

    龙华会声威渐扬,不仅新宁、城步、武冈民众闻风归附,宝庆、衡阳等地饥民也纷纷投靠,峒霸、地痞迅急向县府告密,新宁知县欧阳熊急告宝庆府,率清兵三千前来进剿,在鱼峒口即被义军截击,全军败溃。

    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初五,蓝正樽在九龙庵堂大扎将台,称王拜将,建立组织,正式宣誓起义。蓝正樽自称“卫王”,号元“刚建”。封张永禄为军师,罗才清、邹元佐、蒋玉元为大元帅,陈仲潮、陈久拔、陈仲德为敬贤师,张学修、张昌虎、杨再光为敬良师,李柏为将军,蓝正大管运粮草,颁布《王政十三条》。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武冈州城。

    二月初六(1836年3月22日,距今已183年)兵临武冈城下,知州诈降,义军直入时,伏兵四起,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只得退守蔡家田塘蒋氏宗祠。当地团练头子张谦,假意犒劳义军,暗向州衙告密,加之义军内部有人变节,欢宴间,忽遭内外夹攻。蓝正樽杀出重围,与其他各部失去联系,身边只有儿子蓝琢玉,便携子化装逃往广西。张永禄和陈仲潮收集余部返圳源,清军又遣兵捕杀。陈仲德率领的小部义军突出重围后,隐于罗汉峒马股山,终因广西、湖南邻近各州县拥兵连营追剿,陈等40余人全部殉难。

    蓝正樽父子逃往广西后,在金秀地区瑶族同胞掩护下,继续从事天地会的反清斗争,道光三十年(1850)病逝,终年61岁。其子蓝琢玉投太平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